-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生如自可乐
人生如此自可乐 一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虽能苦吟,却不善考试,直到快五十岁才考取进士,其大喜若狂自不待言,于是写了一首《登科后》抒发自己既得意又兴奋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全唐诗》卷三七四) 此诗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一种抑制不住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读了孟郊这首诗,自然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古代读书人只要考取了进士,似乎铁定有官做,前途一片光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唐朝而言,读书人即使已经及第,不论进士、明经,也无论等第高下、名次先后,朝廷都不负责安排工作。只有再经吏部铨试合格,方称释褐,正式进入仕途。如韩愈连续四次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好不容易取得功名,却在此后的三次吏部铨试中被淘汰,一直得不到官职。韩愈困顿长安近十年,没有俸禄和家庭依靠,完全靠求人度日,心中极为焦灼,深感受命运作弄。他就像栏中的一匹骏马,渴望驰骋,却得不到任何机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在贞元十一年(795)正月二十七日到三月十六日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连续三次上书宰相,陈述自己的窘迫之状:“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韩昌黎集》卷十六)当时高居相位的是赵憬、贾耽、卢迈等一班庸人,韩愈的恳求当然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上书犹如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对韩愈的处境和遭遇,我们虽然深表同情,但对他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执著,却不敢苟同。因为唐朝的做法,是特许地方军政长官聘请这些被铨试刷下来的及第者,到幕府担任巡官、推官、掌书记等文职僚佐,先解决就业问题。他们虽然不属于国家正式干部编制,却可以熟悉政策法令,锻炼实际才干,积累从政经验,以后再参加吏部铨试就更容易通过了。因为唐朝的铨试颇似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分为身、言、书、判四项,其中身看体格相貌,言听口语表达,书、判两项,就是看你能否写几篇书法端正、文理优长的应用性公文,所以,回答问题老练且有从政经验和实际才干者,铨试时要占很大的便宜。即使你很背时,后来还是通不过吏部铨试,那也不要紧,因为你面前还有一条路子可走:依制度,只要在地方军政幕府做满规定年限(一般为三年)的及第者,就可经幕主的奏荐,由朝廷授予州县的主簿、县尉等职务而获得告身;运气特别好的,还可经由幕主的直接引荐或随其入朝工作,成为朝中正式官员,然后飞黄腾达。这样的事例在唐朝可谓车载斗量,不可胜数。韩愈自己最终也是通过这条道路进入仕途的:贞元十二年(796),宰相董晋出任宣武节度使,表署韩愈为观察推官;三年后董晋病逝,韩愈改投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后来由张建封奏荐朝廷授职。韩愈考取进士后如果不做“京漂族”,明智地放弃“公务员”考试,直接进入地方幕府工作,不仅仕途履历要丰富许多,个人生活能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而且也不会因为向达官贵人投书而给人留下“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的不良印象。 二 以韩愈的聪慧睿智,当然不是不懂此路不通那路通、条条大道通罗马的道理,他之所以甘愿困顿京城,非到黄河不死心,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连续数年参加吏部铨试,是因为在唐人眼中,幕职待遇虽然非常丰厚,干得好同样很有发展前途,但不可把握和预知的因素毕竟太多,名望地位也始终不如朝官,只有通过铨试进入仕途,才最被人看得起,如果能够一步到位,当然最为理想。还有一个情况可能是:除少数名声很响的进士、明经人才自有幕主找上门来争相聘请外,多数及第者都要通过其他关系和门路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没门路的,或是嫌路途太远、条件艰苦的,或是拉不下面子四处求人而又不愿意回乡“守选”的,就只有像韩愈那样漂泊京城求发展,年复一年等待吏部铨选了。 韩愈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早些进入幕府工作,我们当然不必深究,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韩愈做“京漂族”白白流失了好几年大好时光,所以他的仕途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官场上自然会丧失一些升迁资历。如永贞元年(805)变革新政时,年近四十的韩愈仅为江陵府法曹参军,比他晚一年考取进士的刘禹锡却已是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刘禹锡的聪明之处,就是考取进士和博学宏辞科之后,没有待在京城被动等待政府分配工作,而是“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由于刘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所以杜佑对他“尤加礼异”。后来杜佑入朝为官,刘禹锡也随其来朝工作,成为国家正式干部。(《旧唐书?刘禹锡传》) 三 像刘禹锡一样,考取进士甚至制科之后,积极投身幕府,先在地方上做几年掌书记,既可得到更快的升迁机会,又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然后入朝为官,担任知制诰或翰林学士,成为朝廷官员,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限于篇幅,本文只将与韩愈同时代的几个著名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