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周宣帝死时间辨析
北周宣帝死亡时间辨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杨坚篡权的过程以及北周宣帝朝政局,认为《资治通鉴》、《隋书》的记载较为可靠:即,周宣帝乙未日(11日)不豫,当日去世,丁未(23)杨坚等人矫诏追五王回宫,己酉(25)才发丧。认为《隋书?姚僧垣传》与《周书》、《北史》有关周宣帝死亡经过的史料取材均来自隋代官修史书,伪造了杨坚受周宣帝遗嘱辅政的假象,掩盖了史实。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 北周;周宣帝;杨坚;篡权
一、周宣帝死亡时间的两种版本
关于北周宣帝死亡事件,历史上说法种种,疑点重重,其中一点就是他的死亡时间问题的争论。关于周宣帝的死亡时间,《周书》、《隋书》、《资治通鉴》、《北史》均有记载,但内容并不一致。现按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推算,作大象二年五月的日历表如下:
(初一)乙酉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辰 癸巳 甲午
(十一)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任寅 癸卯 甲辰
(廿一)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据《资治通鉴》卷一七四太建十一年五月条下记载:
乙未,帝不豫而还……是日,帝卒。秘不发丧……诸卫既受敕,并受坚节度……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王入朝。[1]
《通鉴》记载很明确,乙未(11日)宣帝感觉不舒服回宫,这一天宣帝就去世了,并且秘不发丧,而杨坚引五王回朝的理由不是宣帝去世而是赵王之女千金公主出嫁突厥。
而《周书》卷七《宣帝纪》载:乙未,帝不豫,还宫……丁未,追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己酉,大渐。[2]
《周书》载乙未(11日)宣帝感觉不舒服回宫的时间与《资治通鉴》记载相同,但是到了丁未(23日)时宣帝还召五王入朝,隔了一日,到了己酉(25日)的时候去世,与《通鉴》所载:“乙未,帝不豫而还……是日,帝卒。”差别较大。再看《隋书》卷一《高祖纪》记载:
乙未,帝崩……称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辞以征之……丁未,发丧。[3]
《隋书》载宣帝在乙未去世,后来死讯被隐瞒,并且杨坚以赵王嫁女为由召五王入京,直到丁未(23日)才发丧。
再看《北史》卷十《宣帝纪》的有关记载:
乙未,帝不??,还宫……丁未,追赵、越、陈、代、滕五王入朝。己酉,大渐。[4]
虽然《通鉴》、《周书》、《隋书》、《北史》四部史书中记载的互有出入,但可以看出《通鉴》与《隋书》记载的大致相同,都记载宣帝于乙未(11日)不豫而还,当天去世,且杨坚密不发丧,以千金公主出嫁突厥为由召五王回宫。而与之不同的便是《周书》和《北史》的版本,它们都记载乙未(11日)宣帝不豫而还,丁未(23日)追五王,但原因不明,己酉(25日)去世,从“不豫而还”到去世中间只隔了短短的一天。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日期“丁未”(23日),《周书》与《隋书》都提到了这个日期,《周书》记载在这一天周宣帝发布命令“追五王回宫”,而《隋书》记载这一天“发丧”。所以目前周宣帝去世便出现了两种版本,且关于丁未日的记载《周书》与《隋书》也有差别,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杨坚篡权的阻碍
我们知道周宣帝病危时他的亲信郑译、刘?P已经与杨坚联合起来,当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在他们的帮助下已经完全掌握政权,[5]因此我们就需要考察杨坚能否在《周书》、《北史》所记载的宣帝病危到去世所相隔的仅仅一日里完成篡权工作。
笔者认为杨坚在篡权前有这样几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杨坚阵营内部对核心人事安排的意见并不同一。杨坚曾说“微刘?P、郑译及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于此。”[6]在篡权过程中主要产生作用的是郑译和刘?P,但《资治通鉴》卷一七四太建十一年条下记载:
始,刘?P郑译议以坚为大冢宰,译自摄大司马,?P又求小冢宰,坚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及发丧,即依此行之。[7]
杨坚与刘?P、郑译的政治联盟是临时组成的,并不稳固。刘?P和郑译并不出自在北周处于统治核心地位的关陇北镇集团,他们出自汉族豪强,一人是小御正、一人是内史上大夫,是北周宣帝在加强皇权过程中所依靠的近臣力量,他们只能依附于皇权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宣帝所赐,如果宣帝去世他们会成为新的统治者最先驱逐的对象,所以他们需要在宣帝病危的情况下物色一名合适的,能够最大程度保障自己利益的人来做自己的代理人,因此与郑译私交甚好,且名位甚高(身为周宣帝岳父、担任高官),背景过硬(出自关陇集团)的杨坚走入了他们的视野。但杨坚却非等闲之辈,不甘愿作二人的傀儡,尤其在对自己身份的安排和北周六官中的关键职位大司马、小冢宰的任职问题上无法与他们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