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彭迪 随小平首访美国
彭迪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口述:彭迪 采访:黄欢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彭迪以新闻助理身份随同,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此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首任社长,亲历了中美建交之初的风风雨雨。 来自外交部的电话 1979年1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家里接到外交部的一个电话:“彭迪同志,现在通知你,这次随邓副总理访美的正式代表团成员里有你的名字,你担任新闻助理”。 放下电话,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1971第一次去美国的情景。 那是1971年10月,我随中国代表团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 临走前,周恩来总理到飞机场,与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我和钱行(编者注:彭迪先生夫人)单独谈话,面授机宜:“你们是7亿中国人民的代表,要利用这个机会争取世界的支持。对美国也不要用粗暴的语言,百事要讲道理。”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 我们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笑逐颜开。我们的一些小国家的“穷朋友”,也异常高兴,甚至站起来跳舞。但在场的一些美国代表很不高兴地叫到:“这是严肃的会议,请不要大声喧哗!”那个时候,中美还没有建交。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乔冠华和基辛格在上海进行了几天相当艰难的谈判,当时被称作“基乔会谈”。27日凌晨2点,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双方首脑正式批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海公报》。 周恩来把《上海公报》的定稿文本交给我,郑重地说:“这是最后定稿,你负责拿到新华社去。一定要严守时间,与美国同时发表。”我点了点头。 下午5点,新闻界准时公布了中美两国的《联合公报》。随后,基辛格在上海举行记者招待会,美国80多个记者都在场。当时,我很紧张,不知道美国记者会如何抓住台湾问题来刁难。然而,基辛格比我想象中要厉害得多,他一上台便说道:“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关于台湾问题,请各位看公报,不要提问题了。”果然,这个尖锐的问题,没有人纠缠。 尼克松回国了。《上海公报》留下的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端。 1978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报:十时将有重要新闻播出。 上午十时,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共报,中美终于建交了! 此次邓副总理访问美国,又将是中美外交上的一个创举!而我也将成为祖国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已经不是用一个“激动”能形容得了。 爆竹声中启程赴美 邓小平正式访美的日子定在1月28日。 外交部长黄华负责组建由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外交部官员中有副外长章文晋、浦寿昌,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清、美大司副司长朱启祯、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冀朝铸(兼翻译)。我当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此次出访担任新闻助理,同为新闻记者出身的谭文瑞、李慎之担任代表团顾问。 最后确定的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22人,随行工作人员24人,另外还有33个随行记者。 从我接到命令到出发的日子,也不过三个星期。这三个星期的时间,大多数是在会议中渡过的。出发的前两天,黄华、章文晋和我来到邓副总理的家里。 他问:“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目前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美国记者提出要采访您。”我提出。 “这个没有问题。你去安排。” “好,您还有什么指示?” “没有什么指示,你自己决定。没有什么重大事情,不用请示我。” 邓小平的信任让我感到喜悦同时又责任重大。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邓小平说话不多,但很认真,在这个简单的会客厅里,我们谈到半夜。 1979年1月28日,正是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千家万户正欢度春节。爆竹声里,天光渐亮,首都机场就忙碌开了。 虽然寒气逼人,仍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余秋里、王震、康世恩、陈慕华、耿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外贸部部长李强等一行几十人裹着厚厚的衣服,来到机场送行。 正当邓小平冲着舷窗,微笑着向送行的人们挥手道别时,机长徐柏龄带来一个消息:最新气象报告,上海大雾,虹桥机场的地面能见度只有100米!不符合飞行标准。飞机只好关机。 邓小平看了看手表,神色有些着急,但是此时不能起飞,没有其他的办法。大家只好下飞机到休息室等候。 飞行专家们在讨论。中国民航局局长沈图与空军指挥员的意见不一:前者认为上海大雾有可能减弱,可以起飞,以免耽误行程;但是后者比较谨慎,认为飞行应该取消。双方意见争执难下。 这时,只好直接去请示邓小平。邓小平听了,简短地说:“要起飞,日程都安排好了,不能耽误!”于是,他很快站了起来。大步地走向飞机。我们紧跟其后。 9时45分,我们乘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