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器物中蝉纹考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器物中蝉纹考略

古代器物中蝉纹考略   自古以来,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从幼虫、蛹蜕变成长翅的成虫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因其整个生命历程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变化和再生,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古人把自己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直接铸刻在青铜器、玉器之上做以装饰,或是在菩萨造像上饰以蝉纹冠,或直接琢磨成蝉形器物。在不同器物上的蝉纹所表示的寓意也不同,其蕴含的审美意境和寓意,都表明了蝉纹具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   商周青铜器中的蝉纹,有饮食清洁之意   蝉纹在青铜器上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有《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是说蝉有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可见,蝉纹被广泛地用于青铜器纹饰,可能代表有饮食清洁之意。商周时期饮食卫生已作为一件大事受到人们的注意,上层贵族阶级更是如此。这一时期,在鼎、爵、觚、盘等一些青铜器上,就铸有蝉纹,蝉体大多作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   商代举方鼎,出土于济南长清小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鼎为炊食器,体呈长方形,立耳,略束颈,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其腹内壁铸铭文“举祖辛禹”铭文。这件器物的足部饰有阴线蝉纹。   商代京鼎,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鼎为炊食器,立耳,深腹,圜底,三柱足。其名来自于腹内壁铸一“京”字铭文。腹部饰有三角蝉纹。   商代射妇桑鉴,盛水器,直腹,双附耳,方角足。其名来自腹内壁铸刻阴文三字“射妇桑”,是一件传世品,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曾著录于《西清古鉴》等书。口沿下饰连续的倒立三角蝉纹。   西周“鱼伯己”觚,侈口,尖唇。?、腰俱细,腰腹部饰有横置三角蝉纹,?部以下饰云纹。圈足较高,外撇,圈足内侧铸阴文“鱼伯己”三字。此觚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从其形制和纹饰观察,尤其是腹腰部所饰横置蝉纹,表明其应属西周早期之物,是带有蝉纹的酒器。   仅从现有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看,商周青铜器中无论是炊食器、水器,还是酒器,都有蝉纹的存在,这就表明古人注重蝉意,从蛹成蝉后,登高饮露,露水清洁,此中便蕴含着饮食清洁的意思。   菩萨冠上的蝉纹,蕴含着轮回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此时道教长生文化、民间神仙思想也在本土上盛行,于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些本土文化、思想的影响,逐步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蝉意的理解,早期道教把“蝉蜕”看作是羽化成仙,于是蝉成为道教的灵物。佛教受到道教的影响,佛教徒在雕刻佛像时掺杂了道教思想,将蝉这一灵物运用到了佛教造像上,菩萨头冠上的蝉纹就是典型代表。另外,蝉冠也具有一些世俗的意义,如广饶北魏根法师碑即有“昂藏峻绪,渺漫长滴,缤纷组带,蝉联缨冠,或智或愚,能危能安”之句,就代表了佛教神像高贵和令人仰止的气质。   1996年,青州佛教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重点,就是因为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在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400余尊造像中,有一尊北魏时期的石雕菩萨像,头冠中央饰以蝉纹,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尊北魏菩萨造像,有着睿智和微微带笑的面容,身着飘逸舒展的衣服和流畅乱真的璎珞。虽然头部原有莲花背光已失,但因其宝冠的正前方,雕饰着一只形态极为精致写实的“蝉”而显得格外独特。无独有偶,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也出土了一尊东魏时期的蝉冠菩萨石雕立像,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博兴出土的这尊蝉冠菩萨像的头后有巨大圆形头光,戴高冠,嘴角微翘,面含笑意;菩萨身躯修长,上身穿袒右衣,双肩覆搭披帛,下身穿着长裙,衣服稍薄而贴体,整个形体显得十分轻灵。菩萨身上装饰品十分华丽,配有圆形饰件、项链、宝珠等相对繁复的装饰品,但最为引人注意的还是菩萨宝冠正中装饰的蝉纹,“蝉冠菩萨像”也由此得名。至今在山东境内发现的这两尊蝉冠石雕菩萨像,其宝冠上特有的蝉纹装饰,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因此弥足珍贵。   佛教的本土化,使得佛教徒将菩萨也视为神仙,于是在道教“蝉蜕”思想的影响下,在雕刻菩萨造像头部时,饰以蝉冠,蕴含了一种蝉意,即轮回之意。   蝉形玉?,既有幻化复生之意亦有品德高洁之意   蝉具有脱壳现象,使人以为蝉能复活,因此,古人对蝉寄寓了灵魂不灭的祝愿。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的称为蝉形玉?,寓着精神不死、再生复活之意。玉?是古代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多为蝉形,又称为“?蝉”。蝉在中国古代象征永生和复活,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其漫长而隐秘的生物生命周期,蛰伏数载一朝飞升,恰恰与道家毕生追求的羽化升仙的最高境界相一致,因而蝉被赋予“永生”的涵义;《论衡?无形篇》中“复育转而为蝉”,可见蝉纹还有象征死而转生之意。   两汉时期,玉蝉的出土量非常多,发现于死者的口中,作为七窍塞或九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