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藏在深山避暑小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墨藏在深山避暑小镇

古墨藏在深山避暑小镇   水磨房群 演绎山村童话   去古墨,看水磨房群。流浪河流经古墨一公里多的距离,竟有33间水磨房,分布在河的两岸。流水不到每秒1方, 但通过开沟挖渠,引水到一定的高度,那些水磨都可以同时转动起来。水磨“嗡嗡嗡”转着,像是分家的蜂群,兜箩中的玉米或苦荞便数着颗粒一样均匀地进入磨嘴,石磨转动,低矮的水磨房弥漫着粮食的清香。守磨的多是老人,年轻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拉面的人,把粮食往磨兜箩中一放,就坐到火塘边,泡一罐“百抖茶”,抽一阵子水烟筒,面就磨好了。   水磨主要由磨房、磨盘、磨轮三部分构成。磨房内安置磨盘,共有上下两扇,直径约2米到2.5米 左右,上扇比下扇厚一至二倍,磨盘以石质坚硬耐磨的优质石料凿制而成。在古墨有专门凿制水磨的师傅,他们常年在流浪河边做活,一台水磨至少也得几十个工。两盘磨扇的吻合面,錾凿出一定走向的沟棱,当地人叫磨牙齿,便于磨碎粮食,一段时间过去,守磨人会根据出面、声音等情况,判定磨牙是否磨损过大,便适时给水磨磨牙,给水磨磨齿叫锻磨,抬起上磨,才发现,别说这硬石头,嚼着嚼着就都被粮食磨平了。锻磨属于细活,钢錾与铁锤,在磨牙齿上游走,靠的是一颗比面粉还软的心。一盘水磨能否磨得细,关健就靠磨的牙齿,就像人。磨面时堵住退水坝,提起磨槽闸板,让水冲动磨轮,牵动磨盘旋转。磨毕,放下槽闸,提起泄水闸, 水即外流,磨亦停转。   流水潺潺,除了水磨叮叮当当有节凑的响声,还可以听到遍布山间的清溪私语、满山松涛。如果夏天,蝉绝对不会放过合唱的机会,倒也不觉得烦,毕竟这是古墨,反倒是太静了,会显得有点压抑。河岸除了茂密的泡核桃树,就是粮田,这是夏天,放眼都是绿色,才进入古墨的村口,正在观点台上眺望,凉爽的风便让你的暑热全退。   古墨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加工成面粉,就需要有水磨房,嘴嚼古墨村三山五地盛产的玉米与苦荞。村支书杨大介绍,古墨的水磨房最早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了吧,但据一些老人说,不止200多年,差不多古墨500多年前有人居住的时候起,先祖们就知道利用水能冲动水磨了。在流浪河下游,可以看到19处水磨房遗址,从遗址的断墙间长出的树需要几人合围。一间接一间的磨房形成群落,差不多都用河边的石头砌起。石头墙,石头房顶,石头坐凳,石头水缸,石头就地取材,经过石匠的双手组建成石头的世界,古朴而有意趣,住着冬暖夏凉。远远看去,磨房像中世纪的古堡,面灰洇染着屋顶,古堡又像是灰头土脸的世纪老人。   水磨房只有十来个平方,里间磨面,外间供喝茶向火。还有一种情况,磨面与碾米同时进行,这种磨房面积大一些,水磨是不占多少面积,但石碾体积庞大,由水轮驱动磨轴带动磨臂,磨臂的尽头安有直径1米的石轮,沿着3米多直径的圆形石槽碾压谷物。这种古老的石木结构机械在强大的水流驱动下自动工作,碾出来的米不碎,吃起来有种清香。古墨水稻种植得很少,石碾没有多少稻谷可碾,二十多间磨房只有两间碾米房,差不多都闲置着。   听着水磨叮当叮当地转动,顺便让守磨的老人给你做个飞面粑粑。飞面就是从水磨里飞落的那层面灰,粑粑用火塘里的热火灰焐熟,吃起来糯而香。其实,水磨房就是古墨最好的避暑山庄,可以边吃飞面粑粑边把脚伸进河水里,打几个水漂,肆无忌惮的放飞心情。   文化在这里传承千年   古墨的美,美在传统文化。这里,人人爱花,家家养花,名花藏在庭院深深的人家,逢端午或新春,都会摆到村旁小道,供众人欣赏。谁家栽出的好花,都会受众人称道,把花伺候得好的人,一定也能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2008年,在大理国际兰展获金奖的大花红莲瓣,主人就是每天与庄稼打交道的古墨农民。   到古墨玩,绕不开卉繁蝶恋蜂飞,不论你哪个季节来,都有适时绽放的花卉。古墨山头,就是一个大花园,春天杜鹃有红黄两种,按海拔高低,依次开放。在村子里转 悠,一不小心就会遇见千岁的古茶树,摘一片芽叶含在嘴里,定嚼出茶文化在古墨上千年的演绎。多数人家都养着蜜蜂,古墨山有最佳蜜源,不论金色的油菜花,还是绛红色的荞麦花,绝对没有化肥超标农药残留。核桃仁蘸蜂蜜,箩卜蘸蜂蜜,苦荞粑粑蘸蜂蜜,甚至挂在竹篱笆墙上的苦瓜,也都可以蘸蜂蜜吃呢。客人来了,也都是一个“蘸”字,会让你吃得胃撑肚圆。   说到古墨的文化,不能不说对联。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写对联贴对联,在鲜红的纸上书写来年的希望,往自家门楣上一贴,节日的气氛便出来了。这里的老人, 十有八九下笔就有文章,就有才情,用不着抄录现成的东西,略作沉思,便会根据你家实际情况,一气呵成,有恭贺的成份,有道喜的元素,总之会让主人家看到对联喜上眉梢。写对联的老人,在这里都很受尊敬,被人称为老师,管你有没有教过学生,老师这样的尊称一直会伴随你终老。古墨的名字,也许源于这里文人墨客多的原因吧,一个小小的村庄,清朝年间共有7人考取进士。   年味在这里并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