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 《解读语文》读书笔记
中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 《解读语文》读书笔记 “ 观察并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而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往往就视而不见。”对这句的深刻认识是在教学之后,在备课期间,我才拾起高中阶段被我遗落的种种知识要点,而我那个时候的学习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因为我知道,学习是我的责任,而且反正要坐在教室,不学也是浪费时间,所幸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做了老师之后,因为有了目的性,有了抓手,高中阶段那些被我视而不见的东西都仿佛活了过来,不停地在我心头跳跃。 “他看到的并不是贺知章的巧妙,而是他自己贫乏的“巧妙”概念”。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刚站在讲台时的尴尬——学生突然问:“老师,李白的风格是豪放飘逸,到底什么是豪放飘逸?”我一时竟答不出来。我们读李白的诗歌读得多了,便悟了出来所谓的豪放飘逸,却找不到一个正确浅显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所以我们老师不过是把别人没嚼透的话传递给学生,却很少真正深入文本去踏踏实实地研究,然后用自己的话去传达,而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都是这个样子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思维模式,让我觉得可怕。也许,真正的无知就是从这种一知半解中开始的。 “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通话与调节。”这句话看似抽象,但却是我们现在必须去做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处在在表层上翻滚折腾的阶段。再讲小说《祝福》的时候,听了几个老师的课,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分析祥林嫂的肖像、语言、动作来分析她的形象。我不排斥这种做法,但是用一节课做这种能力层级不是很高的事情会是一种浪费。而且这种分析在学生统一的教辅资料里摆的清清楚楚,只要给学生两分钟时间,他们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很清晰地就会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但是我们老师却用40分钟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始终达不到一个相对深刻的程度,问题在哪呢?我觉得是老师在研究文本时不能从表层到深层,不能通过小的切入点,还原人物的命运与遭遇,放在一个社会环境中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 “要揭开文本隐藏的“意脉”,就要从心理隐藏的现成预期中解脱出来”每个人对做每件事心中都有预期,而学生看文章也是。他们只关注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比如红楼梦里的爱恨纠葛,比如诗词里的缠绵悱恻,比如作者背后的各种趣事……而理解文本也有预期,如果只把小说看成是理解人物形象,那么你就理解不出宝玉初见黛玉时“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背后对林黛玉的深刻理解,一眼便是知己。要真正解开文本的潜在内涵,我们必须抛却形成定势思维的习惯,以及这种习惯所带来的条件反射。 “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语文老师难当的症结也在此。因为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阅读,还要努力和学生一起去发掘阅读的乐趣,而引导学生爱阅读还不够,还得让他们会阅读,这就不容易了。当然这也是我现在头疼的一大问题——很多学生喜欢阅读,比如白落梅的系列人物散文,三毛、张爱玲等还算正经的书,也有不少同学读郭敬明、刘同等当下畅销的书,甚至还有一个学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全集》……虽说是开卷有益,但是我认为读书也是要有规律的,首先必须要有积淀,最用经典的作品做积淀,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审美水平,然后再去光怪陆离的书货堆中去粗取精。但是事实是我是无法阻止学生去看一些我不认可的书的,因为有可能我会扼杀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从长远来开,这又是很可怕的,所以我才说语文老师难做。 “写作不可不有神来之笔,阅读不可忽视神来之笔。”这句话为在教学中摸爬滚打的我提供了方向。在备课过程中,我常常为知识的取舍感到苦恼(肯定是我初登讲台,对高中阶段的知识还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前辈们也总是告诫我要抓大放小。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所以常常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学生听得头大,我也累得不轻。看到这句话,我才意识到,何为大。就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即关键词。抓住了这个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已不再是问题。比如《祝福》中的“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比如《雨霖铃》里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只要从这些“神来之笔”,加以还原人物、故事的原貌,那么阅读和授课似乎便不再是捉襟见肘之事 “ 观察并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而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往往就视而不见。”对这句的深刻认识是在教学之后,在备课期间,我才拾起高中阶段被我遗落的种种知识要点,而我那个时候的学习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因为我知道,学习是我的责任,而且反正要坐在教室,不学也是浪费时间,所幸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做了老师之后,因为有了目的性,有了抓手,高中阶段那些被我视而不见的东西都仿佛活了过来,不停地在我心头跳跃。 “他看到的并不是贺知章的巧妙,而是他自己贫乏的“巧妙”概念”。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刚站在讲台时的尴尬——学生突然问:“老师,李白的风格是豪放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