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原因及影响.docVIP

试析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原因及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原因及影响

试析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原因及影响   [摘 要]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不仅是一场德意志内战,更是一场欧洲内战。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欧洲多数国家均卷入了这场战争。瑞典也不例外,其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原因既有宗教方面的考虑,又有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需求,还有商业贸易方面的利益使然。瑞典的参战对于三十年战争的走势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瑞典的参战也对其战争发展态势和战后力量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瑞典;三十年战争;原因;影响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欧洲从中世纪时期到近代社会跨越、从封建主义阶段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一场具有标杆性意义的国际战争。在这三十年间,战火遍及德意志各地,新教诸侯和天主教邦国之间征伐不断。同时,从伊比利亚半岛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英伦三岛到亚平宁半岛的欧洲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到这场战争中。而位于北欧波罗的海沿岸的瑞典作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一个强国,也没有能够置身事外,并主动地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欧洲内战中。   瑞典卷入起于德意志的这场宗教战争是有着深刻和复杂根源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治下的瑞典有着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和特定的实际需求。瑞典的参战,特别是加入新教同盟一方作战,对战场的演绎形势和战争的发展态势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战后的格局调整和利益分配也昭示了瑞典参战对自身国家发展和地区国际关系变动的重大价值和长远意义。   一、三十年战争的展开与瑞典的介入   16~17世纪,对欧洲的政治走向、社会发展和历史演绎最为重大和最具影响的事件不外乎是宗教改革。的确,源于马丁?路德1517年的振臂一呼,搅得欧洲顿时天翻地覆,罗马天主教的大一统局面也如同明日黄花般不复存在。被称为“异端”的新教派别如雨后春笋,路德宗、加尔文宗、再洗礼教等都粉墨登场,急欲在“换了人间”的旧世界里寻求一席之地。这就造成了之后几个世纪里极其严重的教派之争,尤其是代表着宗教改革势力的新教与象征着反宗教改革势力的天主教之间的对抗、矛盾、摩擦与冲突主导着16世纪以后的欧洲世界。   表现突出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宗教改革运动起源地的德意志,宗教纷争异常激烈,并夹杂着经济利益的争夺和政治权力的博弈。长期的冲突与斗争使得新教和天主教走向集团化的趋势,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与敌视。先是在1608年5月,符腾堡、巴登、安斯巴赫等德意志新教诸侯国家结成新教同盟(Protestant Union),选举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四世为领袖。这是一个拥有公共资金和军队的政治、军事联盟,力图巩固自己的独立地位,保持在宗教改革过程中所占有的领地。[1]44它得到英国、瑞典、俄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的支持。与此相对应,1609年7月,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为头领的天主教同盟(Catholic League)成立,并作为一个紧密的政治军事同盟与新教同盟对抗。它得到罗马教廷以及西班牙哈布斯堡帝国的支持。   两大集团的对峙不仅体现在德意志局势演绎的角角落落,还反映在整个欧洲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最终走向暴力的无底深渊和战争的狂热状态。1618年5月,伴随着布拉格传来的“掷出窗外”响声,德意志和欧洲大陆的枪声和厮杀声响了足足三十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率先发动战争。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恢复罗马教会的一统,摈除新教,建立帝国对中欧各诸侯的主控地位。[2]这是新教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战争于是就成为不可避免。   战争先是在波西米亚平原展开,随后深入到德意志的各个角落,并逐渐出现外溢效应。随着天主教同盟不断的军事胜利和不停的政治与宗教复辟,战争终于“欧洲化”,成为一场国际战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624年丹麦军队越过边界,跨入德意志境内。事实上,三十年战争是天主教和新教在全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战争,也是席卷欧洲多数国家的政治权力战争。[3]丹麦的参战有着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殷切期盼,有着英国等新教国家的财政补贴,亦有着以反哈布斯堡霸权为己任的法国的大力支持。然而,丹麦的统帅克里斯蒂安四世毕竟不是天主教同盟方面的优秀统帅瓦伦斯坦和蒂利的对手,丹麦军队终究不是帝国军队旗鼓相当的敌手,1629年6月《吕贝克和约》的一纸休战术,将丹麦军队和他们的国王打发回日德兰半岛。   伴随丹麦败走的是天主教集团发起的声势浩大的一统宣言和哈布斯堡帝国掀起的咄咄逼人的全欧霸权狂潮。纵观此时欧洲政局,德意志新教同盟已经奄奄一息,丹麦也偃旗息鼓,荷兰共和国力不从心,孤悬大陆外的英国忙于国内繁杂的政务,积极支持抗击哈布斯堡帝国的法国亦面临着内忧外患而无暇他顾。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国家只能将期待的目光投向北欧的瑞典,并作为他们唯一的希望。[4]48此时,瑞典刚刚结束与波兰―立陶宛的长期战争,(1)素以“北方雄狮”著称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就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