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喻横空妙比天成——浅析《围城》语言艺术魅力.doc

讽喻横空妙比天成——浅析《围城》语言艺术魅力.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讽喻横空,妙比天成——浅析《围城》的语言艺术魅力文兴龙 040910100092要: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以令人拍案叫绝、忍俊不禁的精妙比喻,动漫的笔法,细微的心理刻画,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讽刺时弊,提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予人妙趣横生、入木三分之感,散发着让人惊叹不已的文字力量,发人深思。关键字:围城;语言特色;讽刺;辩证;圆圈结构 引言:1947年进入读者视野的《围城》,到了今日, “围城”的读者更多了,语词含义更丰富了,渗透、映射社会风物的机会更多了,对“围城”一词的解读业已百花齐放,变得纷呈异常——在新近的一个别出心裁的书单上:女人应读的30本书,《围城》赫然在列,由此可窥一斑。 走进《围城》,初时是被钱先生的幽默所吸引,那种充满着敏锐思维渝丰富联想的独特小说语言,一度读来,只觉既是天生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又是警示恒言,催人深思。以后,我又多次走进《围城》,并尝试从一个高而远的角度俯瞰它,方觉得《围城》无疑就是一座几近完美的、蕴藏东方智慧的、极具辩证主义的语言艺术大厦。它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斐然,而这座大厦的建造者钱钟书亦不愧为“语言大师”。 本文认为,新世纪新时期的读者,理应从多个角度解读《围城》,即为一己之见增加些含量,亦可为他人做些提供片言只语之能事,还可显示对钱先生的倍加尊敬,学来些他的精华也说不定。 本文从《围城》的语言艺术角度出发,浅析了《围城》在语言艺术上的诸多特点,在这个纷纭的选题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围城》的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如下:   1.睿智幽默的讽刺手法 钱钟书创作《围城》的基调就是讽刺,在他的笔下,社会、人生、道德、伦理、价值观等都未能逃过他敏锐的观察力。全书语言机智、俏皮、犀利、入木三分,这些都是钱钟书借讽刺手法的本来功能在《围城》里淋漓尽致发挥使然。 在《围城》,作者完成了对大小人物、社会风物、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讽刺,可堪描绘了一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画卷。作者企图揭示的不是冰山一角,而是当时的全部。   ①.对人物的讽刺 钱钟书对《围城》里的大多数人物进行了讽刺(唐晓芙这个人物除外),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见所闻所感对他们作了辛辣而无情的讽刺。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1]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这样描述:“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2] 如上面所表达的,“讽刺”一开始就用艺术手法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评的功能,如果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存世的就是经典,比如《围城》。 在《围城》里,钱钟书先生调用讽刺手法,极尽讽刺之能事,对人物的讽刺俨然已经达到了近乎残忍的地步,这得力于它通篇的一种评述性语言。所谓评述性语言,指的是全知全觉的叙述角度(从主人公视角观望社会),也即是一种夹叙夹议的行文模式。在这里,“评点”为点睛之处,“描写”和“议论”多为辅助和铺垫,亦有时候能成为亮点之笔。譬如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想象的高度和联想的巧妙,让这评点顿然拔高,成为经典。又如“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于谐谑中把个鼻子描绘得活灵活现,神形俱现,把陆子潇贪图虚荣、自欺欺人而又愚蠢透顶的形象“照相”式地记录了下来。 “评”就是钱先生的最佳利器,他无时无刻不在打磨着这把利器,使其在最佳时机给人以最后的致命一击。正是“评”让《围城》里的李梅亭、顾尔谦、陆子潇、鲍小姐、董斜川等人原形毕露得一塌糊涂,正是“评”让我们对方鸿渐、苏文纨、赵辛楣的灵魂深处看得更精细了一些。在《围城》里,“评”借助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大胆联想,新奇造像,从而产生了惊人的讽刺效果。   ②.对社会风物、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讽刺 对人物的讽刺背后,是作者对这些人物所处的广阔社会背景的独特透视,其中包括社会风物、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可以折射人物内心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围城》里,钱先生于此都毫不掩饰地加以了无情的讽刺。 柏拉图定义无羽毛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为人,而亚里士多德则以拔毛之鸡以驳之。如此倒是琢磨不清柏拉图这样定义人是出于怎样的想法,也不清楚亚里士多德反驳的目的何在,只知人在观照人类自身的时候,就应该“裸体”透视,而不是隔靴搔痒。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