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WENSHANTEACHERSCOLLEGEVoL19No.3Sep.2006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关键词]稻作文化;民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K2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303(2006)03—0001—05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其人工栽培的历史长达12000—20000年左右.至今尚未发现超过这一年代的考古遗物.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这个民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是,在历史的脚步迈人追寻现代化的今天,稻作农耕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出来.我们的任务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扬长避短,促进壮族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一,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权,世界曾经争论了200年之久.由于全世界多半人口的餐桌上以大米为主食,且有扩大之势,哪个民族不想把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声誉安放给自己的祖先?1881年,德国农业史家康德尔撰文认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应当是中国人.1884年他在《作物起源》一书中推测,中国江南应当有野生稻.1917年,英国农业史家墨里尔沿珠江主流西江做田野调查,果然发现了野生稻.1926—1933年,中国着名农业史家丁颖多次沿西江调查,发现了野生稻的广泛分布.他们下结论:中国应当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国家.但上述论点由于还没有考古材料做依据,因而还得不到世界的承认.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得以大规模开展,硕果累累.1965年,在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发掘出9000年前的用于农业的石环等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还出土了用于储存和加工谷物的陶器,以及人工饲养的6o多头猪的炭化骨.1963—1973年,在南宁地区的14处贝丘遗址中也发掘出了10000—11000年前的石杵,石磨棒等谷物脱壳工具和大量陶片,其中南宁市区邕江南岸亭子圩遗址经测定为11000±100年.14处贝丘遗址辐射的范围,实际达到百色市和文山州,说明一万年前岭南直到文山的壮族祖先就已经种植水稻.不过因种种原因,这两处遗址都没有留下炭化稻谷,故有的专家对当时是否已有人工栽培稻表示怀疑.1973年,在浙江河姆渡发掘出了大量炭化人工种植稻谷,经年代测定为6700±200年,震动了全世界.河姆渡在杭州与宁波之间,是古代于越人聚族之地,人们公认,世界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是江南中国的越人.但20年后,这一年代又被打破,1993—1995年,在壮族强大的苍梧部故地湘东南道县紧靠广西边境的寿雁镇玉蟾宫,发掘出了四粒炭化稻壳,兼具野生稻和人工稻混合特征,说明为驯化不久的栽培稻,初步测定为12000年.后来经国家文物局再次测定为18000—22000年,消息刊于1996年4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国内史学家论定,苍梧是壮族五帝时代的称谓,苍梧部是壮族祖先一个强大的部落,其分布范围北到洞庭湖之南,西到广西今贺州市和桂林市东部,东到广东西北部的西江,北江的肇庆,韶关,连山一带.《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收稿日期]2006—08—19[作者简介]梁庭望(1937一),男,壮族,广西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第l9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第3期壮族祖先按壮人习俗安葬他,殡以瓦棺,也就是二次葬.在湖南零陵地区,战国以前的墓葬明器全是越式,战国以后才是越汉混合,说明战国以前零陵是苍梧人的天下.至今广西的梧州市和苍梧县名称,盖源于此.我根据以上材料,于1998年发表了《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指出世界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是中国越人的祖先,也就是现在江南许多汉族人和壮侗语族各族祖先;从道县考古成果看,越人中的壮族祖先苍梧部又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