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小鹅瘟诊断与防治
浅谈小鹅瘟诊断与防治 摘 要:小鹅瘟等病毒类疾病传播快,途径广,很容易造成雏鹅的大批死亡,给我国的普通鹅业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文对小鹅瘟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并结合生产经验探讨了小鹅瘟的防治措施,可以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鹅瘟;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鹅瘟又称细小病毒感染,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病死率高,剖检后以渗出性肠炎为主,尤其以小肠中后段纤维素性、栓塞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本病最早于1956年发现于我国扬州地区,国内大多数养鹅省区均有发生。1965年以来东欧和西欧很多国家报道有本病存在,在国际上又称为Derzsey氏病或鹅细小病毒感染。 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es,GPV)是细小病毒科的一员,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单股DNA病毒,与一些哺乳动物细小病毒不同,GPV无血凝活性,与其他细小病毒亦无抗原关系。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仅有一种血清型。 小鹅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65℃加热30min仍保持其活性,能抵抗56℃3h。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对2%~3%的氢氧化钠、10%~20%的石灰乳敏感。 1 诊断方法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本病仅发生于1月龄以内各种品种的雏鹅和雏番鸭,而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不感染发病。雏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较少发病,成年禽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 病雏鹅及带毒成年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大龄鹅可建立亚临床或潜伏感染,并通过蛋将病毒传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病毒还可通过卵发生垂直传播。 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在每年全部更新种鹅的地区,大流行后,当年余下的鹅群都获得主动免疫,因此不会在1个地区连续1~2a发生大流行。有些地区并不每年更新全部种鹅,本病的流行就不表现明显的周期性,每年均有可能发病,但病死率较低,一般在20%~50%之间。 1.1.2 临床症状 1日龄感染潜伏期为3~5d,2~3周龄感染为5~10d。临床以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 最急性型: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尤其是3~5日龄的鹅,往往无前驱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死亡。 急性型:常发生于1~2周龄的雏鹅,表现为全身萎顿,食欲减少或丧失,但饮水增多;常离群蹲卧、打瞌睡,随后腹泻,拉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杂有气泡、纤维碎片、未消化饲料;喙端发绀,蹼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或抽搐。 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2周龄以上,尤其是3~4周龄的鹅,主要表现萎顿、少食或不食、消瘦和拉稀,病程3~7d。少数自愈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1.1.3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的病变一般不明显。 急性病例病变明显,表现全身性败血症变化,全身脱水,皮下组织显著充血;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肌晦暗无光泽;肝脏肿大、土黄色、质脆易碎。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小肠的中下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假膜,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外观似腊肠,质地坚实,堵塞肠腔。多数病例在小肠的中段和下段,特别是在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淡灰白色,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有些病例在小肠内形成长带状凝固物――栓塞,有的栓塞质地比较硬,呈白色,有的栓塞比较软,但粗大,呈灰色。此外,还可见小肠前段出血,肾脏出血。亚急性型病变较急性病例轻。 1.2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综合诊断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取病雏的脾、胰或肝的匀浆上清液,接种12~15日龄鹅胚,分离到的病毒可用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等进行鉴定。 2 防治措施 小鹅瘟主要是通过孵化室传播,因此孵化室中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应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刚出壳的雏鹅要注意不与新进的种蛋和大鹅接触。一经发现孵化室感染小鹅瘟病毒,则应立即停止孵化。对于已污染的孵化室所孵出的雏鹅,可立即注射高免血清。鹅舍应经常打扫,定期消毒,加强雏鹅的饲养管理。 在本病严重流行的地区,利用弱毒苗甚至强毒苗或油佐剂灭活苗免疫母鹅是预防本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用活毒苗作基础免疫,再以油佐剂灭活苗加强免疫。可在留种蛋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