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主张蒙以养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主张蒙以养正.doc

PAGE PAGE 29前言古代主張「蒙以養正」,強調當兒童智慧萌發之際,應及時施以教育啟迪兒童,使之健全成長。因此,古代小學教育又稱為「蒙學」,顧名思義即啟蒙之學。它既是學校教育,也可能是家庭教育,或是化民成俗的社會教育,學習的內容與就學的時間,都相當多元有彈性,涉及到社會生活多個領域,影響極為廣泛。  「蒙學」研究範圍的界定,就教育目標而言,它首重道德陶冶,強調行為舉止的規範。在課程的安排上,以識字、習字為起點,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習得一些經史、文學、名物的簡單知識,粗具一些文化素養。其後,或更進一步接受較高層次的經館、書院、官學教育,參加科舉考試;或不再繼續進學,即步入社會謀生自立。針對後者的需求,蒙學教育也擔負有培養應世智能的任務。所謂應世智能,包括各行各業常用的文字,基本的算術能力,以及正確的職業態度與待人處世的人情世故等。總之,蒙學教育是針對兒童「習業」或「應舉」的不同需求而施行的基礎教育。明清時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和科舉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義學、社學、私塾等蒙學機構,形式之多樣,設置之普遍,與教材編寫種類之豐富、數量之眾多,都遠遠超過從前各代,堪稱為蒙學教育的黃金時代。   中國傳統蒙學教育存在久遠,影響廣泛,以蒙學教材而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至今仍是童蒙琅琅上口的韻文;明清以來的《昔時賢文》、《幼學瓊林》至今仍普遍遍流通。而《弟子規》一書更是自其成書以來即廣為流傳,甚至可與《三字經》相互媲美。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即試圖針對《弟子規》一書,對其版本、纘承、內容及價值方面,做一初步考證與論述,希望書中的文化典範與應世知能,能與現實生活和教學做一結合,期能對傳統啟蒙教材與現代兒童文學和教育,略盡棉薄之力。但礙於吾人才疏學淺,疏漏不周之處,但祈學者方家能不吝指正,以匡不逮。外緣探究作者與成書年代在我國歷代用韻語編成,傳授倫理道德的蒙學讀物中,以《弟子規》的影響最為廣大。自清代開始傳授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蒙學讀物比它更為風行,即便是自宋代以來就長期風行的《三字經》,也幾乎因《弟子規》的傳授而廢棄。在清代,許多地方政府都曾飭令所屬州縣,將《弟子規》列為私塾或義學的童蒙必讀書籍 見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頁110,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中國教育的傳統語變革叢書 見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頁110,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中國教育的傳統語變革叢書 關於《弟子規》的成書年代及作者方面,有人以為無可考或年代不詳 如: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市:萬卷樓,民85年)頁162中,言《弟子規》原作者已無可查考。 如: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市:萬卷樓,民85年)頁162中,言《弟子規》原作者已無可查考。坊本「弟子規」都沒有寫出作者的名氏,也不知作者的身世,但據近人彭國棟撰《重修清史藝文志子部儒家類》列有《弟子規》一卷,題為李毓秀撰,次序在王筠、張師載之後,依此推之,大約是清嘉慶、道光間的人,其餘就無可考了。 見郭立誠《小四書》頁54,台北市:號角出版社,民72年7月而雷僑雲在《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亦有相同之看法 見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民77年然而,根據吾人研究結果,卻發現郭立誠即雷僑雲所推測的年代可能有誤。茲將蒐集到的資料羅列如下: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中提到:《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潛,清代山西絳州人。從黨冰壑游近20年,精研《太極》、《西銘》之說,是一個理學家。生活在康熙年間,83歲時卒。本來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秀才,但因撰著了《弟子規》,死後他的牌位也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經賈有仁修改之後,才改易今名 見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頁110,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中國教育的傳統語變革叢書。 見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頁110,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中國教育的傳統語變革叢書。屏東阿西國工作站刊行的《弟子規》一書中,提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後清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見《弟子規》序文,屏東:阿西國工作站,1999、5 見《弟子規》序文,屏東:阿西國工作站,1999、5臺北風車圖書出版《弟子規注音版》序文中提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來又經過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 見《弟子規注音版》序文,臺北市:風車圖書,1999 見《弟子規注音版》序文,臺北市:風車圖書,1999臺北瑞昇文化出版之《兒童弟子規》序文中,提到:宋朝朱熹先生曾編寫了一本《童蒙須知》,專門教導兒童待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