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宋明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宋明理學 第一節 程朱理學 程顥(1032~1085),字伯淳,後人稱爲明道先生。 程頤(1033~1107),字正叔,後人稱爲伊川先生。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後人尊稱爲朱子。 二程——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 1.理氣論 1-1 天理 程顥: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程氏遺書》卷十二) 天理云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爲堯存,不爲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窮居不損。這上頭更怎生說得存亡加減?(《程氏遺書》卷二) 百理俱在,平鋪放著。幾時道堯盡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盡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來依舊。(《程氏遺書》卷二) 程頤: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陽,道也。(《程氏遺書》卷三) 程頤: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程氏遺書》卷十八) 朱熹: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卷一) 朱熹:且如這把扇子,此物也,便有個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當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爲天,地得之而爲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爲性,其張之爲三綱,其紀之爲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讀大紀》) 1-2 理氣關係 形而上爲道,形而下爲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論今與後,己與人。(《程氏遺書》卷一) 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程氏遺書》卷四) 程頤: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是皆原始要終而言也。(《河南程氏經說》卷八) 朱熹: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黃道夫》) 朱熹: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 朱熹:才有此理,便有此氣;才有此氣,便有此理。(《朱子語類》卷六五) 朱熹:有此器則有此理,有此理則有此器,未嘗相離,卻不是於形器之外,別有所謂理。(《朱子語類》卷九五) 朱熹:有理而後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爲主。(《朱子語類》卷三) 朱熹:畢竟先有此理而後有此氣。(《朱子語類》卷九五) 1-3 理一分殊 天地之間,無適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爲夫婦,爲長幼,爲朋友,無所爲而非道。(《程氏遺書》卷四) 程頤:在天爲命,在人爲性,論其所主爲心,其實只是一個道。(《程氏遺書》卷十八) 朱熹: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朱子語類》卷一) 朱熹: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朱子語類》卷九四) 朱熹: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如爲君須仁,爲臣須敬,爲子須孝,爲父須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異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語類》卷十八) 2.人性論 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程氏遺書》卷一) 程頤: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於塗人,一也。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爲賢,稟其濁者爲愚。(《程氏遺書》卷十八) 朱熹: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於天之氣也。性,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孟子集注》卷十一) 朱熹: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體則不過仁、義、禮、智之理而已。(《孟子或問》卷十四) 朱熹:吾之仁義禮智即天之元亨利貞,凡吾之所受,皆自彼而來也。(《朱子語類》卷六十) 朱熹: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答鄭子上》) 朱熹:仁義禮智,性也,體也;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情也,用也。統性情該體用者,心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朱熹: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淨器盛之,則清;以不淨之器盛之,則臭;以汙于泥之器盛之,則濁。本然之清,未嘗不在。(《朱子語類》卷四) 朱熹:人性無不善,只緣自放其心,遂流於惡。(《朱子語類》卷十二) 3.格物致知 程頤: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程氏遺書》卷十七) 程頤: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於身,其得尤切。(《程氏遺書》卷十七) 朱熹:格物只窮理,物格即是理明。(《答汪尚書》) 朱熹:格物非欲盡窮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大學或問》) 4.知行論 程頤:知至則當至之,知終則當終之,須以知爲本。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饑而不食烏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爲不善,只是不知,知至則至之。(《程氏遺書》卷十五) 朱熹: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爲先;論輕重,行爲重。(《朱子語類》卷九) 5.存天理滅人欲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