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脚手架上孤独舞者
脚手架上孤独舞者
脚手架是他们的舞台,冰冷错落的脚手架上,他们无休无止地跳动。而脚手架下面包裹的富丽堂皇的舞场永远不属于他们。
他们就是脚手架上孤独的舞者,舞场的建造者,一群群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
当舞者表演时,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歇场。他们的舞台很高很高,高得甚至随时有跌下来的危险,即使这样,依然引不起观众的喝彩。但是,舞者依然奉献自己华丽的步伐。这是舞者的坚强,也是无奈。什么时候,我的舞步可以停止,什么时候,我的舞步会引来高贵的看客。
脚手架是他们的舞台,冰冷错落的脚手架上,他们无休无止地跳动。而脚手架下面包裹的富丽堂皇的舞场永远不属于他们。
他们就是脚手架上孤独的舞者,舞场的建造者,一群群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
这些为一个个城市建起一座座高楼的舞者。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点掌声和关爱,不仅仅是劳务费,还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谢。
因为,在脚手架上,他们跳得实在太美丽了。
城市生活
有一部电视剧的开篇语这样写道:有这样一种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幸福和明天打在行李卷里,离开土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寄居在繁华而陌生的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汗水不再浇灌农田,而更多的灌溉着城市――那就是“农民工”。
2008年9月2日晚上8时许,郑州北环车辆穿梭,人群涌动,道路两旁的小花园内坐满了出来休闲的人们。这时,在某建筑工地前的人行道边,记者与数十名农民工席地而坐,听他们倾诉着在城市打工生活的艰辛与磨难。
“俺没文化,只有干苦力的命了。”王四长自嘲道。
王四长今年40岁,商丘民权县人,2个月前第一次来到郑州就做钢筋架子工、每天70元钱,家里2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均辍学,现在无锡打工。
“高空作业真苦呀!特别是夏季,太阳晒得快热死了,还要在上面工作,不干活人家不给你钱,工期慢一点也不行。”来自睢县的唐自尊道,“这种活儿上不养老下不养小,只有我们这些有力气的人才能干”。
刚来时,唐自尊和老乡住在施工楼里的一间大厅里,200多个人男女混住,极不方便,7月份天又热,屋子里汗味、脚臭味混在一块儿,实在受不了,唐自尊就开始琢磨“新家”。有天晚上,他出去转,看到北环路两边睡满了人,凉快自在。第二天,他就裹个麻布口袋,找了个位置,倒地一觉睡到天亮。“后来就发现麻烦了,睡马路总有汽车吵,喇叭“嘀嘀”的,特烦人。现在到了秋天,地上很凉,更睡不好,早起脚步都是虚的,背起东西也东倒西歪。想想,还是住大厅吧,把身体糟践坏了,找不到活儿还不得饿死?”唐自尊无奈地摇摇头。
“你们工闲时都干点啥?有电视、报纸、杂志可看吗?”记者问。
“工程紧的时候,每天干的活很多,没有星期天。”坐在一边的李建设插话说,“我们每天都重复着三件事,吃饭、睡觉、上工。夏天每天要干12个小时以上,冬天每天也要10个小时。干活后累得就想睡觉,哪有时间看电视、看书呀。上眼皮一碰下眼皮,倒下就睡着了。不养足精神,施工容易出危险。”
……
据了解,在民工中最累、最苦的是这些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却做着社会上最上层的建筑!
小小理想
“我的理想是以后考上大学,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买个房子,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住!”今年初中毕业的杨男对记者说。
“农民工”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据估计到2010年将超过两亿人。在这个群体中,想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的并不少,但城市过高的门槛、过低的劳动报酬使他们只能站在城市边缘徘徊。
杨男今年16岁,暑假在家没事可做,就跟着父母从商丘市睢县老家来郑州工地“体验生活”。“我每天5点半起床,6点半至12点半、14点半至18点半上班,22点左右睡觉。如果要请假,就没有工钱。我在这里做小工,很累!但每天还可以赚到40块钱呢。”杨男兴奋不已。此时,杨男的父亲杨得志和母亲胡凤手里提着刚买回来的青菜穿过马路。
“我们打工都10多年了,攒了点钱本想在郑州郊区买个便宜的房子,但去年大儿子结婚盖房花了十几万,家里钱一下子就光了,于是,我们就全家出来打工挣钱。我们夫妻俩人除去伙食费和花销,一季可挣七八千元钱,一年能拿回去一万多元钱。”杨得志笑着说。
看着他们手里提着菜,记者不解地问:“现在不是工地都包吃住吗?你们买菜做什么?”胡凤介绍,现在好多建筑工地的食堂是采用承包形式,不管吃住。“城里什么都比农村贵,菜也一样,我们做饭吃每人每天平均都在6元以上,但比大伙饭好得多,能吃好”。
“我的要求很简单,快八月十五了,在过节之前能发一部分工资让回家过节就好。”另一位南阳籍赵大嫂告诉记者,他们的工资是每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