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密当嘎鼓学习教程5
PAGE PAGE 九密当嘎鼓学习教程原文载于:编译者:Yasoda Kumar Das2003年12月于Braja圣帕布帕德在打密当嘎鼓引 言益世康的密当嘎鼓历史在克依尔坦中,密当嘎鼓、铙钹及哈穆尼琴是三个最重要的伴奏乐器。圣帕布帕德非常重视密当嘎鼓的培训,曾亲自录制了一段培训密当鼓打法的录音。1965年,当圣帕布帕德登上佳拉督塔号轮船,从印度加尔各达前往美国纽约时,他的使命是在全世界建立庙宇。在前往大洋彼岸的佳拉杜塔号客轮上,他只带了40个卢比,一箱书籍和一付铙钹,没有密当嘎鼓。1965年,他注册了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ISKCON,益世康)。随着运动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加入,新庙也在不断建立。圣帕布帕德安排从印度运来了第一批密当嘎鼓(泥制),这样,他的新门徒们就可以在克依尔坦唱颂圣名中使用这个外士那瓦的传统乐器了。当第一批密当嘎鼓运到各庙宇时,奉献者们开始拿起鼓进行练习。但当时没有老师,因此他们只能自学。虽然圣帕布帕德亲自教过他的早期门徒一、两次如何打密当嘎鼓,但绝大多数奉献者或是自学成才,或是从自学成才的奉献者那里学会的。这样,一种“益世康式”的密当嘎鼓点就应运而生了。但那些鼓点毕竟相当简单,不能很好地真正体现传统的外士那瓦鼓点韵律。随着运动的继续壮大,圣帕布帕德觉得需要培训奉献者,使他们能较好地使用密当嘎鼓。他在1968年6月11日给穆昆达的信中说:“你们在学习有关打密当嘎鼓的技巧,这非常好。这也可以帮助别人知道如何打密当嘎鼓。”终于,一队来自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的奉献者前往印度学习密当嘎鼓的打法。在圣帕布帕德的指导下,这些奉献者由圣帕布帕德后来的灵性兄弟奎师那·达斯·巴巴吉·玛哈茹阿佳监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他们返回美洲,再教授给其它奉献者。随着益世康的不断扩大,密当嘎鼓供不应求。因此,圣帕布帕德要求伊桑·达斯在西方开发出一种密当嘎鼓,能够很容易成批制造,并运到庙宇。于是伊桑开发出了后来被称为巴拉茹阿玛的密当嘎鼓。巴拉茹阿玛密当嘎鼓的形状和泥制密当嘎鼓一样,但材料是玻璃纤维。鼓的两端是塑料的,并且可以调音。它们的声音很大。第一个巴拉茹阿玛密当嘎鼓很重,后来经改造变得轻多了。与第一批巴拉茹阿玛密当嘎鼓抵达的还有一本《巴拉茹阿玛密当嘎鼓学习手册》,其内容比较适合印度以外的奉献者学习。本教程旨在使非印度传统奉献者的外国奉献者能够通过比较容易的方法,既快捷、又标准地学会密当嘎鼓,使人们能更好地品尝到克依尔坦的快乐和优美。第一课密当嘎鼓简介在印度音乐中,鼓是掌握时间和节奏的主要乐器。无论在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或舞蹈演出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鼓还提供了印度音乐中所必须的低音,这种低音是旋律进行中的背景和陪衬,在器乐演奏的最后部分,常常会给鼓手以单独进行即兴表演的机会,以显示鼓手高超的击鼓技巧,并与主奏乐器互相对答、模仿……,但无论如何变化,两位演奏者最终必须结束在同一拍上,不仅为此,北印度还常常举行鼓的独奏会。鼓的节奏千变万化,鼓的音色丰富多彩,加上鼓手卓越的双手技巧,迷住了印度和世界各地的亿万观众。密当嘎鼓过去用于为戏剧伴奏,现在多用于南印度古典音乐和婆罗多古典舞中,以及印度宗教曼陀唱诵的伴奏。印度鼓的种类很多,但其独特之处是所谓“鼓眼”,这指的是在鼓皮的中心部分粘上一块黑色胶膏,它是用煮过的米粉、面粉、果汁加上金属粉末制成的混合物,鼓皮上贴了这块胶膏之后,杂音可以减少,音色变得更加悦耳动听。 密当嘎鼓(梵文为Mrdanga)是印度最古老的鼓(密当嘎原意为“用粘土制作”,但现在大多数鼓的框架已改用木材制作)。早在公元2世纪,印度学者婆罗多的著作《乐舞论》中即已提到过这种鼓。密当嘎鼓是一种横挎在身上,或横放在地上演奏的双面鼓,鼓身的制作材料有泥、金属、玻璃纤维等,长度约为50~70厘米,鼓框中间比较凸出,两端略成圆椎形,一端鼓皮大,另一端鼓皮小;大的一端叫巴沿(Bayan),小的一端叫搭沿(Dayan)。直径大约为18~21厘米,两面鼓皮的定音是不同的,大致相差四度,一般是(在中央c以下的)C和F或D和G。鼓皮是多层的,用母牛皮和山羊皮加以组合,也有用塑料制成的(如:巴拉茹阿玛密当嘎鼓)。两端鼓皮之间采用16条水牛皮条箍紧,塞在皮条中的木块是用来调整张力和音高的,鼓手采用大指、食指、中指,甚至整个手掌演奏,可以发出清亮或深沉的音响,也可以奏出高八度或升高半音的乐音。密当嘎鼓的演奏技巧也极为多样,它分为5种手法:用整个手掌、半手掌、1 /4手掌,手掌侧面和食指敲击,这些手法还可以造成不同的制音效果和多种多样的音响。学习敲击密当嘎鼓首先要学会鼓语(曼陀),如ti、ta、ki、ge、dha、tuk这些符号,它们所表示的是不同的击鼓方式和不同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了多种复杂的组合。印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传统有不同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