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靖节先生 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晚年更名潜,自称五柳先生。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 渊 明(365--427) (一)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 1、青少年的居家读书时期。 2、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3、中晚年的隐居田园时期。 (一)居家读书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出生到29岁。 曾祖陶侃 长沙郡公、大司马 祖父陶茂 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 县令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 贫苦 读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二)时仕时隐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29岁任州祭酒到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县令。此间他共四次出仕,担任过五个官职。 任江州祭酒 入桓玄幕 任镇军、 建威参军 任彭泽县令 第一次出仕 第二次出仕 第三次出仕 第四次出仕 (三)归隐田园时期 :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到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去逝。此间他曾于义熙末被征著作佐郎而不就,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闲居、种田、读书和创作。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锺嵘《诗品》)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 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 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 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 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 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诗歌题材内容 诗歌分类:共存诗120首 (一)田园诗 (二)咏怀诗 (三)咏史诗 (四)行役诗 (五)赠答诗 内容:描写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1、反映恬淡闲适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和郭主簿》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 2、抒写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体现对农民的情意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3、描写自我生活的困顿和农村凋敝的现实,反映理想之外的现实世界。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4、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桃花源诗》 (一)田园诗: 内容:写壮志未酬的苦闷,抒发政治理想。围绕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暴露社会黑暗。 代表作:《饮酒20首》《杂诗12首》《咏贫士》(前2首) 陶潜咏怀诗多受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1、学习阮诗抒情寄慨:人生体验、现实感受,常隐晦曲折表达幽愤之情。“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衰荣无定在隐喻晋宋易代的节操沦丧。 2、学习阮诗比兴手法:托物、托人、托事以咏怀,抒情寄慨。且陶诗咏怀旨意明显,语言平易朴淡。《饮酒》乃“寄酒为迹”表达其意,《咏贫士》借咏古人抒个人怀抱。 (二)咏怀诗: 内容:借助咏史以抒个人怀抱,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 或抨击现实,或借古讽今,表现对现实的抗争。 自称“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 代表作:《咏荆轲》《咏贫士》(后5首)《读山海经13首》 咏史抒怀方式: 1、借古代贫士、高士的节操、心性和境遇,表现自我隐而不仕和固穷守节的品质,从中找到知音共鸣。 2、借对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的歌咏,表现自我愤世之慨。 《咏荆轲》写易水送别的悲壮,突显荆轲的壮士情怀。 《读山海经》借精卫、刑天的斗争精神,抨击桓玄的篡逆,反映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 (三)咏史诗 (四)行役诗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前者是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五)赠答诗 赠答诗表现对友人亲人的敦厚之情。 赠答的传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