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情韵与神味林纾散文学新色彩.docVIP

意境情韵与神味林纾散文学新色彩.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境情韵与神味林纾散文学新色彩

意境、情韵与神味:林纾散文学的新色彩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林纾;散文学;意境;情韵;神味 中国散文学长期以来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面只是在文道两端徘徊,限制了散文审美论的发展。明清以后,情况出现变化,桐城三祖就都有自己的审美论:方苞有“雅洁说”,刘大櫆有“神气音节说”,姚鼐有“阴阳刚柔说”。然而,由于他们在根本上仍然不脱“义法”或“义理”,因此,这些审美论仍然受到很大牵制,无法深入展开。与此不同,林纾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他在散文学的根本问题即文道观上,并没有坚守传统“文道”“义法”说,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为散文学打开了一扇通往审美之境的大门。事实上也恰是这样,与方、刘、姚等人在审美方面的探索相比,林纾的探索显然走得更远。他的《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分论“意境”、“识度”、“气度”、“声调”、“筋脉”、“风趣”、“情韵”、“神味”,可以说是散文审美专论。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特点,可谓情性散文学的代表成果,它们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散文学的颜色。 一 说起意境,人们很容易想起诗学领域中的“意境”说。《周易》“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被认为是后世诗学“意象说”和“意境说”的萌芽。王弼解释说:“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① 在“象”与“意”之外,增加“言”的维度,创建了“意-象-言”的三维循环空间,更为意象与意境的发展预设了方向。到唐代,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诗有三境”说,诗学上因此有了明确的“意境”概念。到王国维作《人间词话》,以意境和境界论词,诗学“意境说”或“境界说”建构始告完成。 事实上,“意境说”并不限于诗学领域。在小说学中同样有“意境说”。梁启超在论述小说的作用时,提出“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所经历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此其二。此二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饮冰室合集》(第二册)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页。 。从境界的角度来理解小说的性质,以为小说具有两种性质,一是可以让读者进入一种未曾体验过的境界中,一是可以让读者进入似曾相识的境界中。无论哪种理解,实质上都是将小说作为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的“境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与诗歌“意境说”、“境界说”全然不同的“意境说”。 其实,“意境说”不仅存在于诗学、小说学当中,散文学领域中同样有“意境说”。戴名世曾说:“灵皋尤爱慕余文,时时循环讽诵,尝举余之所谓妙远不测者,仿佛想象其意境。” 戴名世:《方灵皋稿序》,载《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54页。 在谈到梅文常新近文章时也说:“诣深而造微,较余曩者之所见,意境又不同焉。” 戴名世:《梅文常稿序》,载《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71页。 在谈到吴七云与徐怡孙时也说:“盖两人之笃行修谨,虚怀乐善,固有略同,而其文之阡陌意境,则吾固能言其梗概也。” 戴名世:《吴七云制义序》,载《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108页。 几次三番用到“意境”一词。方苞在《与吴东岩书》中也说:“凡吾为文,必待情与境之自生,而后能措意焉”,“文之意义,必缘情与境而生” 方苞:《与吴东岩书》,载《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57、658页。 。将“情”与“境”及“意义”一起言说,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意境”。当然,戴、方都还没有对意境展开论述,只是在林纾手里,“意境”这才发展成内涵丰富的古文审美命题。他不仅明确提出了“意境”说,而且将它放到一个几乎是至高无上的高度。“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间。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无进道之日矣。” ⑩ b11 林纾:《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载《论文偶记 初月楼古文绪论 春觉斋论文》合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73、74页。 将意境视为古文之母。“唐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