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公园沿革-加昌国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碉堡公园沿革-加昌国小

附件二:碉堡公園沿革 一、基地位置及環境特色 位於楠梓區加昌路及加宏路191巷交叉口旁,,環境特色如下: (一)園區原有特性:占地0.7835公頃,距海平面高程約13.06-19.77M。西南邊加昌路及加宏路191巷交接處地勢較高且較平坦,約佔全部基地的五分之四,延續至東北邊地勢最低,約佔全部基地的五分之一,形成一個高差6m坡地,基地內殘留許多被破壞咾咕石及破碎混凝土。基地內現有碉堡四座,大榕樹四棵。本地點原為陸戰隊57師訓練場地,原有碉堡14座,每座由地道相連接,係模擬美軍於越戰時,遭遇越共游擊戰時,各種碉堡及地道環境訓練之用。 (二)園區聯外道路:位於本市楠梓區之碉堡公園,東邊及北臨加昌路700巷、西臨加宏路191巷、南接加昌路。碉堡公園東側以加昌路700巷與帶狀公園相鄰,西側臨果菜市場,以加宏路191巷為社區聯絡道路 。 (三)園區演進脈絡:原有碉堡共14座,日治時期有2座,日本戰後離台,國民政府來台後,派兵進駐建軍營、反空降堡及許多防禦工事,增加碉堡防練演習,每座碉堡都以單層隧道貫通連結,並設置通風天井。 (四)園區毗鄰現況:基地面臨之加昌路為通往楠梓加工區、高雄煉油廠、榮民療養院、連接高雄縣、左營區等地交通樞紐,外賓及其他縣市民眾出入頻繁,然而位於加昌路700巷旁的廢棄碉堡,雜草叢生乏人管理,對市容觀瞻影響頗大。 二、園區開闢心路歷程 現今的碉堡,昔日光景已不復見,93年12月碉堡被人以挖土機破壞以確保其土地佔有權,這些碉堡與防空壕,自日治時代留下來具有歷史及教育意義的防禦建築工事,在失去原有功能後面臨了坎坷的命運。先前16座碉堡因人為的破壞,目前僅剩4座孤寂挺立。 三、設計理念: 我們期盼利用這次機會,把這些碉堡歷史紀錄融合在這次規劃,把佔地近一公頃廢棄碉堡改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及歷史意義的『碉堡公園』。並以基地內的大榕樹及四座碉堡為主軸,配合2009年世運會主題,編織一張「自然、健康、生態」的綠色公園地圖。 其設計重點包括: (一)將戰爭的碉堡空間,賦予新的時代意涵,成為高雄獨特的人文生活公共場域,樹立優質多元空間質感典範。 (二)把碉堡歷史紀錄融合在設計中,朝向以地景來展示碉堡的歷史意義,並將開放性、安全性、運動性及荒野性納入考量,以提供民眾歷史回憶及體能體驗之場所。 (三)另以園內原有之咾咕石做碉堡重建,以基地內的大榕樹及現存4座碉堡為主軸,形塑大地景。 (四)人行道新設綠色植栽帶,增加都市綠意、調節空氣及美化道路的功能。該公園更進一步利用既有地形天然高度落差,結合沿街步道規劃體健運動場所(健行、直排輪及滑板運動區)。 (五)以2009年世運會主題,編織成融合「自然、健康、生態」的休憩場域,將可提供市民朋友更優質的綠色運動休憩場域。 四、規劃目標 (一)整體景觀對應關係(當地歷史文化特色、風土表現) 1. 現有碉堡及大榕樹保留現有碉堡總數為4座,國民政府來台後,把這裡變成軍事管制區,建軍營、反空降堡和許多防禦工事,並有戰車掩體和軍事訓練場等。當歷史不斷往前,古蹟已成為了國家的文化資產,有形的一磚一瓦紀錄下當年的叱吒,無形的存在價值蘊含著懷古思今之情,凝聚了 地方集體記憶。基地內大榕樹共有四棵,本次規劃方向保留現有碉堡、大榕樹,結合碉堡遺跡,串連歷史記憶。 2. 順應現有地形規劃:地形規劃採順應地形方式,以不破壞原始地形地貌型態規劃,並結合基地內坡度特性,規劃草坡觀景看台,創造空間之趣味性及層次感。並且達到自然健康、生態公園之目標。 3. 現有坡地保護及水土保持:坡地保護方式採用自然生態工法護坡,以石材及台北草護坡處理,避免土壤流失。 (二)地區整體地景與其他公共設施之配合設計 1. 配合週圍環境整體規劃:與基地右側現有公7帶狀公園做整體規劃,建議加昌路700巷規劃為行人徒步區,利用地形高度的落差,結合沿街步道規劃體健運動場所(健行、直排輪及滑板運動區),在路口設置阻絕設施,使兩個公園完整結合,使用者不受車輛影響。 2. 現有人行道及退縮地整體規劃:配合人行道2米8寬度,基地沿街留設4米人行步道,維護人行權利,並利用機車停車彎,使公園週邊市容整齊。在退縮地上設置休憩座椅,美化道路週邊景觀,提供社區居民休憩使用。 (三)社區參與 公園與社區本來就是命運共同體。公園社區化,是開啟社區共同成員對公共事務參與意識及對話的機會教育,亦是社區資源融入公園的最佳契機。本次公園規劃將追求健康優質的社區環境為目標。融合「社區意識」及「居民生活教育」、「追求優質健康環境」,社區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結 合,希望藉由此結合能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