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韩非子》ppt课件
49505;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子》;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生平经历;;* 前236年(韩王安二年) 四十五岁
李斯奉秦王命到韩国,促其速降。在这次出使韩国过程中,会见到十五六年未见的韩非。韩非出示《孤愤》《五蠹》等篇章,李斯看后,把作品带走,传至秦王手中。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弱秦”。
* 前235年(韩王安三年) 四十六岁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
;*前233年(韩王安五年) 四十八岁 秦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药,令非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韩非子的一生;当他的作品流传到秦国时,被秦王看到并大为赏识,同时其同学李斯也向秦王引荐韩非子。终于在秦嬴政十三年因秦国攻打韩国,韩王派韩非子到秦国游说秦王。秦王在都城咸阳接见了韩非子,欣赏其才华但并不信任他能为秦国效力,在一众大臣的建议下,秦王决定将韩非暂时软禁在咸阳。韩非子在软???期间遭奸臣所害,服毒自杀——嬴政十四年,韩非子壮志未酬,饮恨以没!后秦王后悔急召韩非子进见,但一切为之晚已!??韩非子死后三年,韩国灭亡;十二年,秦始皇统一天下。韩非子虽抱憾而死,但其治国思想一直为后世广为称颂,并被历代国君所效法。两千多年来,《韩非子》一直是众多仁人志士、权臣学者爱不释手的研习范本,明代门无子曾评价此书“论事入髓、为文刺心”,可谓相当中肯;而西方近现代的诸多法学思想,也都能在韩非子的论著中找到。这种深具启发性又兼具实用性的特质,正是《韩非子》一书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大相反,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1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2 法治,须“以法为本”,颁成文法;3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4 中央集权;5 厉行法治; 法不阿贵;6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7 反对礼制 ;8 以法为教;9 朴素辩证法;10 历史进步论;11 改革和法治;结论——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 中古 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想用老一套办法来治理当世之民,就会变成“守株待兔”了。
由此得出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圣人不向往远久的古代,不效法长久适用的规则,而要研究当今的社会情况,并据此为它制定应备的措施。
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韩非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恰恰是反映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体制,进行变法的进取精神。
;政治上;思想上;文学上;结论;人物语录;7.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
8.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