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及在疏水性有机污染修复中应用-compound behavior of biosurfact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mediation of 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ion.docx

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及在疏水性有机污染修复中应用-compound behavior of biosurfact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mediation of 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ion.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及在疏水性有机污染修复中应用-compound behavior of biosurfact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mediation of 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ion

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及在疏水性有机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摘要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土壤及地下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技术。相比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高表(界)面活性、低临界胶束浓度(CMC)、低毒、易于生物降解等特点,在疏水性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利用混合表面活性剂较单一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更强的增溶能力和更好的胶体稳定性,来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但目前缺乏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特别是其复配体系所形成胶束结构和胶束基本性质的认识,限制了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增溶洗脱疏水性有机物的深入研究,因而难以指导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在疏水性有机污染场地的应用。本论文在选育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和确定槐糖脂主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表面张力法、动态激光散射法和低温透射电镜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脂与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胶束形态、胶束结构及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进而探讨了该复配体系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增效修复作用及其机制,并应用均匀设计法,开发出以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的山梨醇酯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为主体的环境友好型溢油分散剂。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1.筛选出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确定了该菌株利用不同碳源所产槐糖脂同系物的组成和主要理化性质,优化了该菌株利用不同底物发酵制备槐糖脂的培养基组成。(1)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O-13-1,经18SrDNA测序鉴定为假丝酵母菌(Starmerellabombicola),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经薄层层析(TLC)、红外光谱(FT-IR)及液质联用(HPLC-MS/MS)确定为槐糖脂同系物。该菌株以葡萄糖为水溶性底物和以油酸、菜籽油、棉籽油和煎炸废油等脂溶性底物为双碳源发酵时,产物均为含多种自由酸型和内酯型槐糖脂同系物,而内酯型同系物为主要成分,在槐糖内酯中均以脂肪烃链为单不饱和的十八烯酸(C18:1)结构为主,如ω-1型17-L-[(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基)-O-]-十八烯酸-1,4-内酯-6,6二乙酸酯。(2)槐糖脂溶液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良好的耐温性、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该糖脂溶液能使水的表面张力将至37.0mN/m,CMC仅为30mg/L,在100℃下加热2h、NaCl浓度为0-20%和pH为2-10范围时均保持较高表面活性;而槐糖内脂的CMC值随短链脂肪醇的加入而增大,随NaCl电解质的加入而减小。(3)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确定O-13-1菌株产槐糖脂的摇瓶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60g/L;油酸60mL/L,酵母粉8g/L,尿素2g/L。而该菌株利用廉价水溶性碳源如葡萄糖浆和糖蜜以及脂溶性碳源如棉籽油和煎炸废油时槐糖脂产量较低;而以葡萄糖和油酸或葡萄糖和菜籽油作为双碳源时,发酵制备槐糖脂的碳源成本较低,分别为11040元/吨和11425元/吨。因此,O-13-1菌株发酵合成槐糖脂的优选水溶性碳源为葡萄糖,优选脂溶性碳源为油酸和菜籽油。2.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槐糖脂和鼠李糖脂复配体系混合胶束和表面吸附性质。(1)首先,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方法测定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内酯(LS)单组分和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双鼠李糖脂(R2)单组分按比例复配所形成的混合胶束的CMC,并通过Rubingh规则溶液理论模型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参数β及热力学函数。LS/R2混合体系的CMC低于根据Clint理论混合模型计算的CMCideal值,在LS摩尔分数(αLS)=0.1时,该复配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混合体系的CMC值较单一LS或R2体系的CMC值分别降低了61.7%和18.9%。αLS在0.025-0.3之间时,复配体系胶束相互作用参数β以及混合胶束形成自由能ΔGmic和超额自由能GE值更负,说明在溶液中有少量LS存在时,LS和R2在胶束中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易于自发形成混合胶束。(2)鉴于实际发酵得到的槐糖脂和鼠李糖脂都为含有多种组分的同系物,本文进一步采用表面张力方法研究了槐糖脂同系物(SLs)和鼠李糖脂同系物(RLs)复配体系特点,通过吉布斯公式和Rubingh规则溶液理论模型计算了二者在表面吸附层和胶束中行为。结果显示复配体系的CMC实验值低于CMCideal,当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槐糖脂时,β更负,SLs和RLs在混合胶束中表现出强烈的吸引作用,与二者单体复配体系研究结果一致。槐糖脂在表面吸附层中的摩尔分σ数(xSLs)及混合胶束中的摩尔分数(xSLs)随其在溶液中摩尔分数(αSLs)的增大而增大且均大于αSLs,槐糖脂在表面吸附层和混合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