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邮局》中泰戈尔的世界主义
《邮局》是泰戈尔的一部三幕短剧,是他众多的戏剧作品之一,作于1911年,于1912年发表。作品主要围绕一个叫阿马尔的生病小男孩展开,故事情节以他生病期间对外界的向往和想象为主。
一、《邮局》中的“小我”与“大我”
整部作品共分三幕,虽然篇幅较为简短,但出场人物达十人,情节衔接紧密。其中,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饱满生动。从宏观角度看,剧中人物代表的不仅是独立的“小我”意义上的生命个体,更可以是“大我”层面上的不同民族形象甚至宇宙。
《邮局》的主题脉络矛盾而鲜明――生病与希望。这一对脉络从主人公身上可见,也可以在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中显现:阿马尔被病痛困住,但生命有希望包围;在与剧中其他人物的接触中,阿马尔是弱者,他人的出现则是曙光。与窗外人的沟通是阿马尔挑战传统的尝试,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更是对心灵放飞的渴望。虽然众人的出现并未对他的人生带来实质性转机,但阿马尔的心灵在互动中得到慰藉与重生。作品的阿尔马是对未来不弃希望的病人,或许也是泰戈尔眼中的印度。
二、泰戈尔的希冀
在作品中,面对身患重病的阿马尔,犹如面对处于纷杂不定环境中的印度,人们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为阿马尔诊断的医生和抚养他长大的姑父马特沃可看作是谨慎小心的传统型人士。他们却从未客观分析阿马尔的真正需求,用排除外界影响的方式求得短暂的心理安慰。这正如在当时的背景下,印度的保守派为国家命运担忧,却始终犹豫不敢跨出一步。印度研究者阿马蒂亚?森曾在关于泰戈尔的研究论述中提过“传统主义使人成为‘过去’的囚徒”,而这一论断则秉承了泰戈尔诗歌中提到的“积习的荒漠”思想。毋庸置疑,医生和马特沃是在荒漠中挣扎的囚徒典型。
卖酸奶的、哨兵和小姑娘是友好的外界形象代表。阿马尔通过与窗外人交谈,想象出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穿红色纱丽的妇女和清晨挤奶的养牛人;马路那边的国王邮局;邮差奔波充实的工作;房子外的花海。从另一角度看,对这些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泰戈尔的胸襟:印度长久处于被欧洲列强殖民统治的状态。泰戈尔虽属于被殖民对象,但并未就此形成偏见:被殖民虽不光彩,但作家也认识到印度之外的世界广阔而丰富。正是欧洲对印度历史的参与让泰戈尔意识到印度之外有更先进的文明,能从内心有选择地接纳外界的过程不是被奴化而是一种进步。泰戈尔支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却也不愿印度社会故步自封。
从对阿马尔的影响来说,老大爷占了较大比重。面对病重的孩子,他不但没局限其视野,反而鼓励他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了阿马尔极大的心理空间与自由。通过老大爷的态度,人们可以对泰戈尔的希望窥知一二:印度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助力去拥抱外界,这是作家期待看到的更开阔的生命个体与民族。老大爷是鼓励阿马尔的想象自由驰骋的推手,也是鼓励印度去拥抱世界的先行者。他是泰戈尔在戏剧中塑造的人物,更像泰戈尔塑造的另一世界里的自己。
国王是阿马尔一直希望见到的人,却直到落幕也没有出现。与其说他是作品中实在的人物,不如说他是阿马尔不可触及的理想。在阿马尔的世界里,国王的关注代表了希望和可以迈向救赎的第一步。泰戈尔或许明白理想?m好,但任何理想的实现都绝非容易,所以文中对此做了缓冲处理,因此最终出现在第三幕里的是使者和御医:使者带来了国王即将拜访的消息;御医则推翻了医生的条框,让内外两个空间连接,也让传统与现代衔接。即使御医的到来并没能彻底挽救阿马尔的生命,但御医的态度和言行已从很大程度上治愈了他的心灵。
泰戈尔作为世界级诗人,格局高远豁达。他深知民族遭受的苦难与动荡,却不曾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思想,反而积极地以“世界意识”去引导人们相互接纳,在理解的基础上冲破偏见与阻碍,而非在了解异文化前进行“我”“你”的定性,泰戈尔追求的是“我们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视域,从泰戈尔的作品中,人们不仅能读出小人物的平凡,也能读出他对社会的期盼。
三、“民族主义”与“世界意识”
泰戈尔的“世界意识”与开阔的胸襟恰恰是因为与“民族主义”的针锋相对,而为泰戈尔所不齿的“民族主义”观念则与他深切关注的印度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被殖民历史与命运息息相关。
印度的近现代史可以看作是殖民与动荡的历史。葡萄牙最先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此后荷兰人入境,成为殖民者。到18世纪,英国成为印度主要的殖民者。除了英国,来自其他国家的侵扰也不曾间断。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人民的一次反抗,但结局不如人意:起义被镇压,英国政府也成为印度的直接
管辖者。
近代的印度历史在英国控制下起伏发展,英国虽在客观上给印度带来了先进文明,但印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受惠方,正如泰戈尔自己说的“环境几乎是在迫使我们学习英语的,这一侥幸而来的意外因素给予我们接触世界上所有诗体文学中最丰富者的机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