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龙胜丰富多彩文物资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了龙胜丰富多彩文物资源。

了龙胜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着侗、瑶、苗、壮等少数民族,各民族保持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和独特的建筑、服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鼓楼、风雨桥、民居等建筑,不但是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集会、议事、活动的场所,而且有些曾是1934年红军长征过境时遮风避雨的暂憩场所,加之当年红军与当地人民在此留下的一件件友爱事例,更使其成为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象征。此外,分布在各村寨中的石刻等文物,为本村寨、本民族提供了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根据实地调查,我们认为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文物资源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龙脊三鱼共首图石刻 三鱼共首图石刻位于和平乡龙脊村村公所门前风雨桥正中的石条桥面上。龙脊村内外有小溪流十几条,石条桥有数十块之多,每块石条桥上均刻有各式不同的图案,为我们演绎了当地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而“三鱼共首图”即为其中的精品。“三鱼共首图”,刻于石条桥正中,图案直径0.45米,阴刻与阳刻技法交错,花纹古朴,耐人寻味。当地学者认为此图案象征了团结一致、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根据该寨水井石刻进行推算,“三鱼共首图”石刻大约可定为清代同治年间所制。 除了象征团结的民族精神外,“三鱼共首图”石刻可能还蕴含有更多的涵义。该石刻以“三鱼共首”(三条鱼在一圆圈内,尾朝外,头朝内,且共为一首)为主题,还有辅饰、衬景等分明的层次。其中“三鱼共首”就在最突出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较主饰三鱼更大一些的两条鱼在相互嬉戏追逐,间饰有水草和如意莲瓣纹辅饰各一,整件石刻极富动感和空间的纵深感。据调查得知,“三鱼共首”题材不仅在壮族村寨有,而且在红瑶、侗族的村寨也有。在白面瑶寨我们也见到了与之相类似的“三鱼聚首”题材石刻,可见“三鱼共首”题材在龙胜少数民族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三鱼共首”石刻中三条共首的鱼是否代表了壮、瑶、苗三个民族的团结呢?还是代表了三个家族的联合?还是代表别的什么内涵?这些都是值得旅游者们去思考的。 (二)龙脊“太平清缸” 此缸位于龙脊村上寨石板路旁,于民居之间,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长1.76米,宽1.02米,高1.35米,容积约1.42立方米。它由五块石板围砌而成,四角有四方石柱,柱头分饰有两只石蟹、两只石蛙(文革被毁后重刻)。“清缸”正面石板有铭刻,上为“太平清缸”素边碑题,横行,从右至左排列;下侧为“同治壬申修治”,竖行,从上至下排列;旁边竖行对应有“武威仁顺记立”、“孟冬吉日存沆”两句,分列左右,由上至下竖读。龙脊村的“太平清缸”原有两座,另外一座毁于“文革”时期。 龙脊壮寨的民居大多为木架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且排列紧密,加之从前用水不如现在便利,一旦起火,则难以控制。“太平清缸”应为当时修造的防火贮水池,既可防火,又可供日常用水所需。此缸年代古老,功能独特,反映了龙脊少数民族当时的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三)龙脊康熙剿徭(瑶)营盘碑 此碑立于龙脊村下寨路旁田埂处,立于康熙六年(1667),通高2.5米,依石素刻,碑面不整,但碑文清晰可辨。全文为:“大清康熙六年正月吉日,分守广西永宁,兼辖永福、义宁等处地方参府马奉全,统兵征剿湖广城步妖徭(瑶)到此札(扎)营,同营孟纪,义宁县正堂李刊石永记。” 从秦代起,历代中央政府往往对广西少数民族用兵,当地各族人民也不断起义反抗。此碑即为清政府的征剿军队在龙脊扎营的明证,碑文中称当地瑶族为“妖徭”,更是体现出封建王朝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歧视。该碑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且文字书法优美,年代久远,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四)龙脊壮民告状碑 又名“康熙廉政碑”,位于龙脊村平段寨水沟边大路旁,高1.5米,宽1.43米,厚0.16米,有碑盖,保存完好。碑后有一自然立起的三角岩石。碑东面是大路,两边有小溪流,溪边有两株参天樟树。此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记载了当时桂林官府应允龙脊平段寨壮族首领潘天红为首的壮民上告当地官吏,并要求废除地方官吏苛刻的征物条款等内容。这是当时龙胜少数民族获得一次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胜利的证明,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五)龙舌岩(光明岩)红军标语 该标语位于泗水乡周家村北龙舌岩南壁,是1973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龙胜县境时,红三军团某部首长曾在此岩下会见当地曾参加桂北瑶民武装暴动的瑶胞头领,给他们指明革命出路,鼓励他们坚持斗争,并在岩壁上书写“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绝对保护瑶民”两条标语,落款是“红政宣”。红军离开龙胜以后,瑶民按照笔记勒石,迄今清晰可见。1988年,龙胜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亭一座,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六)广南城遗址 位于平等乡广南村南3公里,庖田村北1公里处的广南城,为1973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