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当之无愧国学大师陈寅恪.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之无愧国学大师陈寅恪

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华夏藏文按:宋定国在《国学纵横》(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在对“国学”、“国学大师”概念加以诠释之后,提出并论证了梁启超和陈寅恪是十九世纪中国两位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现将《国学纵横》中论述“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国学大师’则首属陈寅恪”的相关文字辑录,以飨读者。内容提要之所以说“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国学大师’则首属陈寅恪”,除了在学问方面,他确实有涉及“国学”诸多领域的,并有“突出的建树”的著作之外,更在于他的“大师”之德,那种迄今难得一见的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气节,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品!陈寅恪的人格和风骨,其人品与文品之融合为一,即道德文章,堪称20世纪中国大陆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了“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陈寅恪说:“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他所说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自由思想”,“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正是陈寅恪为王国维所撰碑文之灵魂,也是他的思想和主张之灵魂,从而铸就了他那为人、治学之不同凡响的人格、气节和风骨!尊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四十年而不变,终其一生而不变,这就是陈寅恪,一位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之风范!一位甘愿为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学术精神而殉葬的勇士!——————————我认为“国学大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现在人们所称道“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等而已。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就更成问题,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有人会问:那么,在近一个世纪中,我们到底有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当然有。2006年6月1日,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联合主办,中国台湾网协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揭晓。评选活动自4月12日启动,通过网络、邮寄、短信等方式,共收到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120多万张选票。从5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十位‘国学大师’”: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活动主办方表示:对于“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结果,虽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都表示网民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相信网民的投票结果。然而,我却认为,由于网民的文化阅历,尤其是对于“国学”及“国学大师”认知上的差异等等,而在学富五车的学者中上网的人有限,参与该项活动的则更加有限,所以,对于这样的“活动”及其“评选结果”之局限性理应看到。但是,该项活动在网友中所引发的对“什么是国学”、“谁配称国学大师”的争论,其意义却不可低估。我不想就上述十人是否配称“国学大师”,逐一点评,但据自己的理解,“国学大师”的评选在“学”与“师”两个方面当有更严格的标准,而依照这样的标准,上述名单中的某些人,单就“大师”之德而言,就远远不配。但对于其中的梁启超和陈寅恪而言,“国学大师”的桂冠,则是当之无愧的。梁启超当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国学大师”,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国学大师”,则首属陈寅恪。陈寅恪(1890—1969年),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被誉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说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因其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而其父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著名诗人陈三立,因而被誉为“公子之公子”;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是唯一同时兼任跨越两个学科即中文和历史(一说兼任中文、历史和哲学三个系)的教授,所以,又被誉为“教授之教授”(一说因为当时许多教授也常去听他的课,因而被誉为“教授之教授”)。(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清华大学出版2000年版)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一说能背诵《十三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其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一说1909年)又漂洋过海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1912年秋回国,居上海;1913年春,再赴欧入法国巴黎大学;冬,去伦敦,留十日,一度回上海,旋又赴法,因江西省教育司电召其回江西阅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于是回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后在江西连阅考卷3年,后因患恶性痢疾留居;于1918年冬得江西官费资助,再度出国留学,因欧战尚未结束,遂转而赴美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于是有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一说);1921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