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嗜铬细胞瘤 》 柴瑞妍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嗜铬细胞瘤 》 柴瑞妍ppt课件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 主讲人:柴瑞妍 指导教师:刘书宇 讲授内容 一、概述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影像学表现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概述 嗜铬细胞瘤是源于交感神经嗜铬细胞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它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候群,严重时并发高血压危象、休克、颅内出血、心力衰竭、心室纤颤、心梗甚至死亡。 肾上腺髓质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发生部位,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 90%左右;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也称副神经节瘤,占10%左右,常位于腹主动脉旁、后纵隔、颈总动脉旁或膀胱壁。 嗜铬细胞瘤也称为10%肿瘤 * 10%位于肾上腺之外 * 10%为双侧 * 10%为多发 * 10%为恶性 * 10%为家族性 病理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常较大,易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肿瘤有完整包膜,恶性者有包膜侵犯并可发生淋巴结或脏器转移。 临床表现 * 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峰值期 为20—40岁。 * 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数分钟后症状缓解。 肾上腺解剖位置 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CT 平扫:(1)表现为一侧肾上腺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偶为双侧性。 (2)直径常为3-5cm,但也可更大,甚至达10cm以上。 (3)较小肿瘤密度均一,类似肾脏密度;较大肿瘤常因陈旧 性出血、坏死而密度不均,内有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 甚至呈囊性表现。 (4)少数肿瘤的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线状钙化。 增强: 肿瘤明显强化,而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 MRI 平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大,易被MRI发现。肿瘤T1WI 上信号强度类似肌肉,而T2WI上由于富含水分和血 窦而呈明显高信号。肿瘤有坏死或陈旧性出血时,瘤 内可有短T1或更长T1,长T2信号灶。 增强:肿瘤实体部分发生明显强化。 注:长T1:T1WI上呈低信号 短T1:T1WI上呈高信号 长T2:T2WI上呈高信号 短T2:T2WI上呈低信号 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图a:CT平扫 图b:CT增强 图c:MRI检查T1WI 图d:MRI检查T2WI CT平扫 CT增强 图b:CT平扫 图a和图c:CT增强 MRI: T1WI MRI: T2WI 诊断 肾上腺是嗜铬细胞瘤最常发生的部位,因此所有临床拟诊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均应首先行肾上腺区检查。若CT、MRI检查发现单侧或双侧肾上腺较大类圆形肿块,并具有上述表现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通常可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时,如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肾上腺区肿块,应考虑行相关部位检查,特别是腹主动脉旁,以发现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其中MRI是最为敏感的方法。 诊断 *良恶性鉴别:恶性嗜铬细胞瘤本身的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特殊 表现,仅有当发现转移征象时,才可确定为恶性, 此外恶性嗜铬胞瘤易见于肾上腺以外者。 CT平扫示左肾上腺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已出现肝转移、骨转移 鉴别诊断 如上所述,具有临床症状的嗜铬细胞瘤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较困难的是无典型症状的嗜铬细胞瘤,需与其他肾上腺肿瘤及病变相鉴别。 1、肾上腺非功能性皮质癌:瘤体较大,多呈分叶状,可有包膜和 宽大的纤维条索间隔。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及嗜铬细胞瘤。因 其MRI表现与嗜铬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