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最近有两件引起世人注意的是,1件是它通识教育课程的,已.docVIP

哈佛大学最近有两件引起世人注意的是,1件是它通识教育课程的,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佛大学最近有两件引起世人注意的是,1件是它通识教育课程的,已

PAGE 7 - 本文節縮版,將於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協會的《通識在綫》刊登。 美藝的慧識,人文的素養:哈佛修訂新課程的背景及内容 李弘祺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哈佛大學最近有兩件引起世人注意的事,一件是它大學文理學院(即大學部)教育課程的更革,已在五月十五日定案。一件是它2007年的預算顯示出它的資產(endowment)在今年會超過300億美金。哈佛無疑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學校,哈佛校園人來人往,就像是菜市場一樣,觀光的、訪問的、來做研究的,來參加文藝活動的,不一而足;光這一點,哈佛也比任何學校賺進更多的錢。在哈佛廣場的地下鐵車站,你可以買到一百種以上世界各地或各種語言的報紙。哈佛這麼有錢,可以戲謔地說,就是因為它是一個貨流集散的大市場,這個大市場的「貨」就是教育。十九世紀詩人拜倫仿照古希臘政治家Pericles的話說,「希臘,你是歐洲的教育!」我們也可以這麽說:「哈佛,你是今天世界的教育。」 哈佛資金如圖示,超過一半是它的文理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所掌控。什麼是哈佛的文學院,這就是它的大學部,所謂的「哈佛園」(Harvard College)也。一個真正的哈佛學生必須是曾經在哈佛園讀了四年,接受文理學院教育(台灣一般翻譯為博雅教育)的薰陶,這才叫真正是一個哈佛人。他日後或許在醫學院、法學院、工學院、或管理學院等受專科訓練、做事時賺大錢,但是他的心縂還是屬於哈佛學院,他的錢捐的主要也是捐到哈佛學院,而不是他所讀的專科學院。哈佛學院會令人這麼尊重,讓在那裡浸潤受教的學子感念終生,主要是因為它教育出來的人多是日後社會的領袖、棟樑,他們在哈佛園裡受鼓勵要體現自由學風和勇敢創意的問學特質,因而培養出自由自信、善長論辯,言行中表現出見解廣闊,意見服人的性格。這些是哈佛人對哈佛的博雅教育這麽懷念的基本原因。 哈佛學院的教育,一言而蔽之,就是通識教育。因此通識教育是哈佛大學教育的真諦,而它的更革也就因此為世人所共同矚目。 在新校長(Lawrence H. Summers)上任滿一年之後的2002年4月,哈佛大學開始了通識教育課程的修訂。當時文理學院的院長是William C. Kirby(柯偉林),因此由他負責這個重要的責任。柯偉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名家,是學界很多人認識的出名學者。他自然特別的關心學生必須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他的執行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就包括了另外一位中國史的專家, 包弼徳(Peter K. Bol)。包弼徳更帶領另一個小組(即通識教育小組),擔任該小組的共同召集人。其他的小組包括了「學生的整體學習經驗」、「教學」(pedagogy)、「專攻」(concentration)三個小組。各組的召集人組成上述的執行委員會。 從分組的情況及參與規劃小組人數之多(共分五小組,每小組12人,有重覆,故一共是48人)。這是一個相當全面及詳細的工作,所及的不只是修定哈佛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而已,更及於整個文理學院的教學方針,共同必修及類似於「學系」的「專攻」的定義及劃分。 上一次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修訂課程,已經是七十年代中期,將近三十年之後,現在的確是全盤更新的時候了。 這幾個研究小組在2004年的四月發表了他們的報告。我記得那年四月初我正好在上海與復旦大學歷史系合辦一個有關史學思想的會議。我所邀請的學者包括了包弼德(另外有余琛[J?rn Rüsen]、懷海頓[Hayden White]、道本周[Joseph Dauben]、古偉瀛等人)。吃飯間,我們談到了更革的內容,大家興奮得很。我當時並不知道,包弼德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我從上海回到紐約,就收到我自己學校的院課程會主席寄來《紐約時報》有關的報導。我當時內心有一種『我早已知道』的驕傲感。 這份報告書長達69頁,它的精神在於強化學生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所必須具備的教育視野,理想與實踐。國際化因此成為它所揭櫫的第一個教育的標的。其次它提到理工知識的革命。第三是科際研究,第四是強化知識探索的團體[意識],第五是開創更多讓學生研究的機會。最後則談到哈佛學院的教育必須是做為哈佛大學其它學院(多為研究院)教育的基礎。這些目標既然是新課程所必須達成,因此它就比單純通識教育的改革更為全面。 事實上哈佛大學的舊作法是規定一些所謂的核心課程,因此全盤課程的設計與核心課程沒有直接的關心。但是柯偉林認為必須用通識的理念來指引課程的設計。除了通識教育之外,委員會也強調培養學生演談話及寫作的能力(特別是論説文)。另外,外語的能力(必須在畢業前修完至少一門用外語教的課),量化的數學能力,基本科學知識,道德思維(moral reasoning)也都必須作為課程設計的基準。 報告書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