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王学会)
PAGE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承德市宽城县峪耳崖镇中心校 王学会 李晓军
邮编:067601 联系电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陶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语文课程的多样性,意味着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文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而语文课文恰恰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阳光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新课改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不懂得把握尺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出现了严重的误区。部分教师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于直白,不对课文深层次感悟,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学生对课堂感到乏味,自然达不到潜移默化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只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要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运用句子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学生才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德育教育,不要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这样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版初级计算机操作员应知考试试题.doc.doc
-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全套教案 新目标U 10.doc(新目标版九年级英语选修七教案教学设计)_3101.doc
- 新编施工队清包工合約(原件).doc
- 新编矿山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规范与绩效考核及测评技术实用手册-名称_.doc
- 新编银行人事管理制度规范与绩效考核及测评技术实用手册-名称.doc
- 新编施工队清包工合约(原件)[教材].doc
- 新课标时代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教学策略47.ppt
- 新郑煤电公司2013年中层治理干部培训教案.ppt
- 新黄壁庄水库防渗墙应力分析研究毕业设计任务书(计算参数不同).doc
- 新闻人报社规章制度汇编【精品推荐-doc】.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