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四里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四里仁

PAGE \* MERGEFORMAT 1 《儒家经典选读》 《里仁篇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尔雅·释诂》:“邑也。”《说文解字》:“里,居也。” 择,《说文解字》:“柬选也。” 此则语录有两种理解,一是选择住处,二是选择立身。 认为孔子在谈论选择住处的理解来自郑玄注,“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王应麟《困学记问》、惠栋《九经古义》等根据前人对此一条的引用认为,“择不处仁”又作“宅不处仁”,而且惠栋根据《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说明宅、择可通。由此,则孔子之意甚明,为选择住处而言。刘宝楠认为古代有别地居民之法,亦即人以群分,别地而居,因此,居于仁里则有美名,人皆以此为荣。择仁而居,则是向善。《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邻,行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就中正也。” 古人已经明知,环境于人往往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居山则志坚,居水则性灵,非独自然草木可以塑造人的性情,邻里社会的生产生息,人情风俗,其可以造化性情者尤深,故孔子劝人择处,良有深意。这似乎可称之为“里巷文化”,犹同今日之“社区”。朱熹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也认同这种讲法。 另一种理解认为孔子之意在于教导门人立身于仁德,为人而不居身于仁,则为不知。这一讲法皇侃疏中引用沈居士云:“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刘宝楠认为此说本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云:“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由孔子之言引申,人择居尚且求仁处,况行事立身,可不求仁乎?由此看来,择居是本义,立身是引申。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皇疏云:“犹贫困也。” 这一条语录讨论仁者内性自足,有处久持恒的沉稳意志。前后分两节,前一节反说,后一节正说,彼此补充照应,意蕴圆融。 孔子生于乱世,人心与世沉沦,无不好富贵而轻贫贱。因此,孔子屡次论及处富、处穷的问题。贫富之间,取舍去就,喜怒哀乐,无不关乎令德仁术。 在孔子看来,不仁者内德不足,往往牵拘于外,既不能处富,又不能处穷。原因何在?孔安国注曰:“不可久约,久困则为非也。不可长乐,必骄佚也。”子贡曾经问孔子,富而不骄,穷而不谄,其人如何,孔子认为不若富而好礼,穷而乐。子路问孔子君子如何亦有穷困之时,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亦即君子穷而有志,不坠清操,小人穷而放佚,无所不为。因此,皇侃疏云:“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有时甚至会因此使其清操峻德,比高于日月。俊注)。若不仁之人久处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此一节主要讨论君子修德,如何处理物我之间的内外矛盾,所谓势陵物烁、声色引诱,考验自性操持之力。如能心无旁骛,则能免于不仁之讥。 然而,所谓能行仁术之人,虽或能免于不仁者之过,但究其内心,果真以仁为性,出于至诚,抑或以仁为用,出于明智,则不可不辩。在孔子看来,真正仁者,自然而然,不徐不疾,不离不弃,安静平和,所谓“安仁”,以仁为安。修德至此,则无所怨,无所求,圆满自得,斯立足境。包咸注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也。”皇侃云:“秉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朱熹曰:“安其仁而无适不然。”“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屦之忘足。”而以仁为用者,可称为智。其人明达至道,以仁为美,虽天性不足,但能洞见是非美恶,由此力行不辍,自强不息,亦能超凡脱俗,日臻圣贤之境。所以圣人美之。王肃曰:“知者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朱熹曰:“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其守,虽深浅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反过来,安仁者能仁,利仁者亦能仁,此是孔子导人向仁之一个方便门径。究实而言,天下之人,能安于仁者,实为鲜见,而追名逐利之辈,比比皆是,此皆人性之所同,人情之所共。但是,天下之大利,莫如行仁之利。以求利之心行仁,方可成为仁“术”。后来孟子以仁术说齐梁,以为行仁可以王天下,此利之大,足以感动人心,然而行仁者少。 果有能“利仁”而行仁者,朱熹说虽然不能与“安仁”而行仁者相比,但是,“皆非外物所能夺也”,亦足可称。但毕竟行仁乃是为“利”所动,行仁之志则在考验之中。安仁之人,处约处乐,皆能自守而不渝,自性完足。而“利仁”之人,处约处乐,亦能坚守一时,然而难能者不在能否处乐处约,而在于“久处约”“长处乐”,“久”“长”之困,则扰乱其人之志。本为利来,未获利时,则处约,既得利时,则处乐,久求而未获,则穷极思变,获利且久乐,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