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六安城南中学.ppt

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六安城南中学.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六安城南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文化的需要: 文化及其差异与人的心理健康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Culture):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知 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惯等综合性的状态,亦指人类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来看,它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狭义的文化则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指意识形态领域。 “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 主动是也……” (李大钊:《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 一般来说,东方(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要服从集体和社会,重集体,轻个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鼓励自我奋斗,重个人,轻集体。如对“自我”(self)的态度,东西方差异很大。 中国:自我膨胀,自我毁灭,自我欣赏, 自我标榜,自我爆炸 西方:自我实现,自我效能, 自我悦纳,自我满足, 自我发展 西方文化对自我的尊重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的贬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一个民族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保健制度是由文化决定的。 (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1997)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人心理健康维护 对“生病”的态度 理性态度 积极行为(身病) 对“生气”的态度 非理性态度 消极行为(心病) 非理性态度与消极行为: 忍、忌医讳疾、躯体化、神经衰弱(抑郁症) 躯体化: 指个体产生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来表现。 如心情烦躁、情绪消沉被主诉为身体不舒服或头痛等。 中西方之间 我国城市与城市之间 南方与北方之间 城市与农村之间 文化的融合及碰撞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语言习惯 工作方式 生活习惯 衣食住行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政治主张 宗教信仰 二、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及变迁与人的心理健康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特征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我们一起奔向天堂,我们全部走向另一方向。 现代社会的特征: 变迁迅速 知识爆炸 多样化 机会均等 讲究实惠 人情淡薄 家庭失重 精神退化 网络趣言 生活成本越来越大 幸福标准越来越高 爱情频率越来越快 夫妻情缘越来越浅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人均寿命越来越高 网络更新越来越快 民众感慨越来越多 科技发展对21世纪生活的十大影响(温世安) 不再失散 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网络购物、买票) 远距离服务(远程教学、看病、打仗) 随身智能(手机、掌上电脑) 多媒体沟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文字、声音、图像等) 寿命延长(120岁) 新行为极限(70岁老夫妇与伟哥) 新经验(终身旅行者、新职业人) 新生活方式(教授读博士) 新价值及新社会规范(网络社会、网络等) 现代人的难题: 自我发展方面:不了解自己;自卑与自傲;不敢 表达自己;自我中心;自我防卫。 环境调适方面:学业的 疏离;角色的疏离;规 范的疏离;价值的疏离。 现代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所发生的种种改变。 政治民主化 经济自由化(一体化) 文教国际化 社会现代化 科技信息化 (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人的身心健康 中国人的身体生理健康 1950年,人口寿命35岁, 2001年,人口寿命71岁。 中国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1950年,精神病发病率为2.7‰, 2001年,精神病发病率为13.47‰。 (三)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与人的身心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马克思提出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  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作为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洛克强调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一)健康与疾病 1.神灵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             ——叔本华 (二)健康的定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一定义是目前最常见、最具有权威的。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