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高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docVIP

2016年上高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上高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016年上高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摘 要:二化螟是上高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2016年大发生,属历史罕见。该文概述了当年主害代增加,为害期延长,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抗药性上升,防治难度大等发生特点。从发生周期性、气候变化、稻田生态环境、农药使用、抗药性、水稻品种,农事操作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搞好灭蛹,减少虫源基数,合理布局,减少虫源桥梁田,做好测报,推广科学防治技术,综合治理,调整防治策略等方面做好防控对策。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3-0078-3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属双季稻高产区,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1万hm2,其中早晚稻约各占一半,中稻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俗称钻心虫[1],20世纪80年代起的近30多年一直是当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发生总体平稳,常年发生面积为2.16万~2.77万hm2次。当地属不完全4代区,常年1代为主害代;2016年一改常态,2代、3代、不完全4代大发生,上升为主害代,无论是发生程度、发生面积,还是防治难度、为害损失都属历史罕见。本文简要小结了该年二化螟的发生特点,粗浅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主害代增加 为害期延长 二化螟常年在上高县主害代为1代,21世纪初个别年份2代在中稻为害较重与1代同为主害代外,3代和不完全4代发生都轻,而2016年2代、3代、不完全4代与1代同为主害代,且程度远远重于1代。今年主害代别增加,世代重叠严重,重发为害自6月下旬初?_始至10月下旬,长达120d,发生为害时期延长[2],全年田间现7个明显的为害高峰(详见表1)。   1.2 发生面积大 为害损失重 2016年发生面积为5.277万hm2次,是常年的两倍左右;其中1代在早稻发生面积1.36万hm2,2代在早稻发生面积0.82万hm2,在中稻发生面积0.189万hm2,3代在中稻发生面积0.188万hm2,3代和不完全4代在晚稻发生面积2.72万hm2。该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传播扩展距离40~50km;其中2代传播距离不明显;3代和不完全4代明显。县植保站测报灯2016年共诱蛾2714只,是2015年444只6倍多,是常年4~7倍,特别是8月下初至9月中旬蛾量偏大,是常年的8~10倍。防治不力田损失大,为害造成早稻、中稻、晚稻枯心、白穗、死孕穗,甚至枯槁(详见表1),其中中晚稻比早稻重,插花种植区、沿河流域、丘陵山区程度更重。   1.3 抗药性上升 防治难度大 防治二化螟的农药几经更换后,近五、六年防治药剂单一且高频率使用现象普遍,致使抗药性上升。2010年至2016年以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为主,尤其是近三、四年氯虫苯甲酰胺同时广泛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每年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频率多达5次以上,个别达8次以上,致使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快速上升。据南京农大植保学院对上高县送检的二化螟进行测定,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由2015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7.1,在全年发生量大、为害期长的情况下田间防效差更明显;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由2015年的6.0上升到2016年的13.7,三唑磷2016年达到87.1,达中抗到高抗水平。农民习惯见虫用药,错过了防治适期,因虫龄偏大,加上世代重叠,增加了防治难度。   2 发生原因   2.1 进入新一轮重发高峰期 二化螟在21世纪初期逐年加重,至2005年进入高峰期后,至2008年二化螟、三化螟都发生逐年减轻;2014-2015年小幅回升,表现在1代早稻枯鞘多但枯心极少。从2016年二化螟发生态势、为害程度、扩展蔓延的有关情况,结合近年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虫害轻发生实况和周边地区发生信息,判断二化螟开展进入新一轮重发生高峰期。   2.2 气候变化有利发生 近年来的持续暖冬气候条件,有利于二化螟的越冬和存活;夏秋季气温有利于二化螟的代别转化发生为害。自2008年冬季出现强冰冻天气后,至今未有强冰冻低温天气,对二化螟越冬打击小,存活率大大提高;通过近3a剥查,越冬死亡率均在3.5%以内。近几年夏季超过35℃的高温天气为21~26d,影响滞育天气少,有利于2代向3代转化;“晚秋不凉”,自2010年起没有明显的“寒露风”天气,有利3代产卵及孵化,完全4代发生量成倍增大。出现这样的气候,自然控制能力减弱是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2.3 稻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据上高县历史资料,过去二化螟的的田间寄生性天敌非常丰富,卵期有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二化螟黑卵蜂等;幼虫至蛹期寄生蜂有姬蚝、茧蜂和小蜂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