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镇古建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斗南镇古建筑

PAGE PAGE 175 古建築 人類生活離不開建築,尤其是現代人成天居住在建築叢林中,在種種建築物的庇護之下居家、工作、休閒。建築物每天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為我們遮風避雨,並提供我們一個安心溫暖的家,建築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根源。歷代以來的建築各有其不同的式樣與風格,如清代、日本時代與現代的建築,在構造、材料、裝飾題材、空間佈置以及建築技術上都各不相同且各具特色。以台灣而言這三個時代在時間上距今不超出百年,但由於不同的時空背景注入了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而在建築上呈現出不同的歷史意涵。因此,歷史建築在現代的意義上有其重要性,但卻常常遭到我們的忽略。隨著時代演進,經濟的成長、建設的需要及一連串「都市計劃」,歷史建築遭到人為的破壞,加上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多數歷經三代的傳統建築不斷的從我們生活中消失。 自從二次大戰結束,西方國家極力發展現代建築之後,逐漸對整個生活環境產生疏離感及無根性,於是他們開始省思傳統建築在人類生活空間上的意義,並開始推動歷史建築保存運動。台灣近幾年來毫無反思的建設,幾乎快要摧毀掉這片土地上所有的傳統建築。曾經有人說過:「當人們找不到童年生活的故鄉時,將會產生極端的失落感。」 斗南鎮是典型的台灣鄉村市鎮。由於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快速帶動了地價上漲,因此,很多歷史建築因為都市化的需要而拆除重建,許多共業的老房子也由於家族分產不易而遭變賣拆除的命運,多數鎮民的共同記憶也隨著歷史建築的拆毀而消失。 如果家鄉熟悉的歷史建築突然都變成了與都市叢林相同的高樓大廈,歸鄉的遊子再也看不到昔日景觀;當故鄉失去了獨有的特色時,遊子的失落感將逐漸加重,終究會對故鄉沒有感覺。傳統街巷與歷史建築的保存或許會暫時損及眼前的利益,但歷史的軌跡可以經由歷史建築的保存而具相化,對於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文化歷史感卻有著正面的功能,毀棄傳統街巷與歷史建築將是替自己的文化斷根。 本書中收錄許多斗南具有特色的古建築,可以見到斗南的歷史建築呈現多元的變化,從茅草屋、竹管厝、土角厝、木結構、加強磚造、洗石子以及西洋巴洛克建築風格,幾乎涵蓋了台灣百年來所有的建築形式,可以是台灣早期居民的建築縮影。 【百年的茅草屋】 位於斗南鎮舊社里興國路116號,有一棟竹管厝,上面蓋有茅草,歷史已經一百五十多年,是一座傳統台灣茅草蓋的建築物。 茅草屋的主人沈福來老先生,高齡七十七歲,身體很硬朗結實。這一棟房子的原始建築人是他的祖父,如今傳到他已第五代,可見建築是如何長久,他說住這房子冬暖夏涼,是很好的住屋。 主體建築已經一百多年。這棟茅草屋在日本時代曾經移動變更座向,本來房子是東西座向,後來把它換為現在的南北座向,當初是用人工扛厝,動用了村內三、四十名壯丁一起來扛厝。首先,將牆壁的土拆掉剩下的竹管屋架,移動位置換了座向後再補牆壁土。由於土牆易遭水侵,所以在三、四十年前用燕子磚補了前面的牆面裙體。 屋頂的茅草,每六年必須更換一次,茅草約舖五、六層厚。但現在找不到茅草可以更換,將來可能會走上用鐵皮取代茅草的命運。 庭園牆圍,種了很多花;外圍有樹剪成大巨龍,是一座大型綠雕,這都是主人沈福來老先生的作品。屋子後面樹木蓊鬱成竹,鄉村味很濃,又有傳統古老的茅草屋,吸引很多人都前來觀賞,絡繹不絕。 (文章來源:顏昭武) 【歷史的活教材?古厝】 人類的聰明才智,構設了建築的特色與藝術。因為有「人」,建築物才能更彰顯;而人因為建築物提供了各種場所及安心、安全、溫暖的家,才能過得更舒適,生活上的需要,把人們和建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不同時代的建築各有其不同的式樣與風格,歷史建築在現代的意義上有其重要性,保存了我們共同的記憶。 石龜學區在日治時代曾盛極一時,所以建築了許多漂亮的大房屋。隨著歲月的推演,這些漂亮的建築物也逐漸的汰舊換新、拆除重建,多數的老房子已消失成為歷史的記憶,但也有少數的幾幢古厝,至今保存完整,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傳統建築。 靖興里南生路102號的黃宅 位於靖興里南生路102號的黃宅,就是一幢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所建,保留至今的古厝。據屋主黃紹基先生所言,此幢古厝是採用磚木建材,構成合院形式,其特色為簷下的六角石柱、斗拱、八角窗及牆壁的彩繪裝飾。經多次整修,現今結構體完整、內部裝潢完善、地面基礎良好,其實只要用心維護,古厝可以在現代建築中別豎一幟。 牆壁彩繪六角石柱 牆壁彩繪 六角石柱柱柱 石龜里四維路46巷30號的葉宅此外,座落在石龜里四維路46巷30號的葉宅,也是一幢日治時代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厝。不但外表搶眼,內部裝潢亦古色古香,頗具文學藝術氣息。屋主葉懷蓁先生博學多聞,亦擅於農業, 石龜里四維路46巷30號的葉宅 除了上述兩幢古厝外,尚有不少有名的古厝,可惜現在多已破損。如:靖興里厝興路三巷四之一號之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