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 现代困境中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docVIP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 现代困境中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 现代困境中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 现代困境中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   主编:陈思和   定价:165.00元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9月   推荐理由: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包括《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汉语别史》、《新文学的民间传统》、《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乡土与声音》五分册,系统探索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问题,对20世纪文学史的各种文学现象做出了独具视角的剖析,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问题” 、“潜在写作” 、“民间文化形态”、“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共名与无名”等一系列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概念,在探索文学史研究的多层面叙述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该研究填补了20世纪末文学史理论研究的空白,为整个20世纪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佳作试读: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的初步尝试   《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是由陈思和领衔申报的国家社科项目“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的最终成果。最初的想法是将我在近二十年来对20世纪文学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1985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万寿寺举办的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当时参加者都被称作青年学者,但我理解这个“青年”的概念,更多的是指某种精神状态。因为是青年,所以敏锐、无畏、敢于探索和打破前人设置的条条框框,以崭新的学术面目来刷新学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正是当初探索文学史理论的产物。当时出版社编辑把这部文学史著作列入一套牛犊丛书,意味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期望。自从1988年参与《上海文论》主持“重写文学史”的栏目以来,近二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一直在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问题,针对这个课题,相继发表了《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种解释》《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我们的抽屉——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共名与无名》《关于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等一系列论文,对当代文学史的各种现象做出我自己的解释,提出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概念,并引起过学术界同行的兴趣和相应。1999年,我和我的合作者首次将这些文学史理论应用到《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探索性地建构新的文学史体系和文学史理论构架。该书出版后,曾得到学术界同行们的热情鼓励。近十年来,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青年朋友,如王光东、刘志荣、姚晓雷、李丹梦、陈婧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延伸研究。而复旦大学的青年一代学者郜元宝、张新颖等教授从各自的研究实践出发,对文学史与语言研究的跨学科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经过反复讨论规划,最后决定以目前系列研究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本项目所包括的理论丛书,正是复旦大学的师生在多年合作切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探索的部分成果。归纳起来,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的热点,以往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局限在几个方面:一是论证白话文的合法性;二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大众化的问题等;三是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工具,它为铸造文学创作风格带来的修辞效用。当下出现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语言问题研究,有着非常明确地总结现代汉语经验的动机,并且许多语言学、文字学研究方法被引入文学语言研究,在20世纪文学史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中国文学语言的“本体”和“主体”等问题。复旦大学郜元宝和张新颖两位教授目前主要关注的方面:一、关于现代语言观念的演变。从源头上——白话文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出现代汉语的内在发展与外部观念的冲撞中的发展轨迹。他们的讨论着眼于两个完全对立的语言观念:工具论语言观和本体论语言观,它们互为对立,前者作为一种主流的语言观念深深地制约了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品质,而后者虽被压抑却一直存在,以其注重“语言之体验”对于弥补现代汉语所受到的某种伤害起到重要的作用。二、“音本位”和“字本位”。郭绍虞先生曾经提出过关于中国文学“字本位”的结论,郜元宝教授在此立场上重新反思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讨论“五四”以来有关口语和书面语的争论,也由此出发,解释新文学语言粗糙背后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文化人与其说是用汉语,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冲破了德里达“语音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可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恰恰是脱离中国文学语言的实际,而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在内部的传统延续和外在观念的影响下真正找到自己的道路。三、欧化、方言及汉语的主体性问题。现代汉语从其生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