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主题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主题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主题2010年05月15日星期六10:11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企图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认识、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给读者,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作为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能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主题鉴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主题是由这些要素来共同体现的,所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不能只抓住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行为、人物的片言只语就加以引申、归纳就得出主题,而应该整体把握,深刻领会作家所赋予形象的思想意义以及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感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诗前的小序我们了解到这是作者一段真实的遭遇。在聆听琵琶女动人的演奏之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的身世结合起来,有了深刻的漂泊、沦落之感,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自己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作品既展现了琵琶女演奏的绝妙如神的音乐形象,也描述了琵琶女悲惨的人生遭遇,通过琵琶女的身世联及自己的人生遭遇。那么这首诗的主题应该如何把握呢?显然,我们不能仅仅抓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音乐形象,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作者在歌颂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也不能只根据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梦啼妆泪红阑干的身世,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慨叹琵琶女命运的悲惨。从作品的整体来看,音乐的描写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也衬托了琵琶女命运的悲惨,对她给予无限的同情;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则是为了反映自己的不幸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神来之笔,使读者毫无突兀之感,是顺理成章的得出的结论。所以,作者对瑟琶女悲惨的身世、命运和作者自己被贬官谪居的抑郁心理的描绘,目的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主题可以多层次设置,可以隐含在作品的深处,绝对不能没有,但允许作品主题的多角度安排。二、认识背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化,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鉴赏作品主题既要分析作品的显在形象,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想一想社会生活怎样被反映进作品中,时代精神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把作品内容和时代精神、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在把握作品主题时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高尔基的《海燕》写海燕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先看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高尔基于1901年2月离开家乡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城,前往彼得堡参加作协特别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纪念解放农奴40周年而举行的。接着,他参加了彼得堡的喀山大学学生抗议沙皇政府的游行。军警对游行进行了残酷镇压。由高尔基发起,部分作家和社会名流联名上书沙皇,抗议这次暴行。3月,他回到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将这一个月的所见所闻,怀着满腔的激奋,写成了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仅是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当时高尔基把这篇小说先寄给《信使报》,书报检查官在审查后禁止发表。之后高尔基又把它寄给《生活》杂志,又被当局禁止。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生活》杂志也因此而被当局查封。认识了这一背景,作品的主题就变得非常容易把握:作者通过热情歌颂海燕乐观坚定的革命精神,预示了暴风雨(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即将来临并且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高尔基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即使是历史、神话题材的作品,它们的主题也往往具有现实意义。要理解这些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不仅要注意分析作品所描写的历史时代和神话内蕴,还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郭沫若的《屈原》,写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剧本展现的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抗敌爱国路线和以南后郑袖为代表的投敌卖国路线的斗争。如果读者对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历史稍有了解,就会知道,这部戏是在反映抗战时期抗日爱国和投降卖国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该剧借屈原之口对投降派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深刻地揭露了投降派卖国求荣的罪行,歌颂了革命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激励广大人民把抗战爱国的正义斗争进行到底。分析古代作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