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虚词的用法ZXXKCOM201209051743103540050
(二)、动词(wé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霓为衣兮风为马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 (二).用作连词。用法相当于“而”。表示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三、作动词常译为“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译为:任用) * * 高考专题复习之 第一课时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替”、“给” 动词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统一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令壮者无取老妇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通娶 夺取 动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投诸渤海之北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余闻而愈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通“尔” ,译为“你” “你的”; 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何”的用法 1、表疑问。 根据语境,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 原因 哪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2、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奈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二、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疑问、推测、感叹、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