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拱隧道施工组织方案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某四车道.docVIP

连拱隧道施工组织方案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某四车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拱隧道施工组织方案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某四车道

- PAGE 1 - XXX连拱隧道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是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其中关键路段,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XX合同段第四工区起止里程从KXX+XXX至KXX+XXX。 XXX隧道是一座上,下行合建的四车道连拱高速公路隧道,隧道长234米,隧道建筑限界净宽23.4米,净高5m.进出口设计标高分别为293.685m和300.037m,隧道最大埋深65米. 本隧道进出口平面线形为曲线.隧道进口处于曲线半径为R=410米(左偏)的缓和曲线上,路面部分超高,出口处于曲线半径为R=998.741米(左偏)的缓和曲线上,路面部分超高,隧道中间路面横坡为2%.隧道纵面纵坡为i=2.5926%的单向坡. 1.2、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XXX隧道区地形的特点是起伏较大和切割较深,为中低由地貌区,地面标高在275~370之间,最大相对高差约95米左右.城隍沟沟谷一直延伸到隧道进口段要穿越的山体前,山坡上植被较发达,种有树木,有耕地,坡下沟谷内相对平坦,有良田,种有农作物,附近有居民。出口段也位于一沟谷内,坡上植被发育,谷内相对平坦处有良田。 1.3、工程地质 (1)区域地质 XXX隧道所地段地层较简单,基岩主要为中原古界武当山群第二组和第一组交界的白云钠长片岩。未发现大规模的断裂或断层等构造发育。 该处岩层走向,倾角在56°~76°、46°~51°,倾向XE,局部有反倾现象。浅表部岩体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总体来说,阳关道区地质构造整体比较简单。 (2) 地层岩性 隧道区基岩出露,为中原古界武当山群第二组和第一组交界的白云钠长片岩,在隧道的进出口附近有第四系覆盖层。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2.3.1第四系覆盖层 碎石土和粉细砂层:浅黄色,含少量棱角状碎石,其中细砂约占50%,粉砂约占30%,碎石约占20%,碎石成分为白云钠长片岩,粒径部分大于20cm,呈松散状。推荐权限摩阻力为35~45Kpa,推荐承载力为100~240Kpa。 1.3.2白云钠长片岩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基岩可划分为强风化、弱风化两个带。各风化层的岩性特征如下: (1)强风化白云钠长片岩:灰黄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有褐红色铁质氧化物浸染,片理清晰,主要矿物为钠长石和云母,其次为石英,岩芯呈块状到短柱状,岩性采取率为15%~60%,RQD为0。建议的极限摩阻力为100Kpa,推荐承载力为400Kpa。声波测井的成果表明,岩体波速约在1600~2000m/s。 (2)弱风化白云钠长片岩:浅灰绿色到浅灰黑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有褐红色铁质氧化物浸染。主要矿物成份为钠长石和云母,其次为石英。片理面倾角在65°~70°。在深度26.2~31.7m夹有厚度约5.5m的破碎带,岩芯手捏易碎,呈散体状。岩芯采取率在30%~40%,RQD为6%~18%。推荐承载力为800Kpa。声波测井的成果表明,岩体波速约在2000~3000m/s。 1.4、 隧道区域稳定性分析 根据2001年2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见,历史上又无中强地震记载,该区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分布区,抗震设计时可按Ⅶ度设防。 1.5、水文地质 该区地表水主要受降水控制,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但总体水量一般不大,地下水主要浅表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孔隙水主要大气降水补给,而基层富水性较弱,故地下水水位随地势起伏而变化。该区最高洪水位要低于隧道进、出口高程,对隧道建设基本没有影响。该地段水质分析资料表明,隧道区地表水、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 二、隧道设计 2.1 净宽断面 本隧道为上下行合建的四车道联拱隧道,隧道建筑限界净宽23.4m,净高5.0m,经综合分析比较,内轮廓采取承载能力较好的单心园形式,边、中墙均为曲墙。左右侧洞室净空面积为62.61m2。 隧道内任何设备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2.2洞门及明洞衬砌设计 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工程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洞口相关工程、美观等考虑,隧道进出口洞门均采用端墙式,并尽量保持原地形的绿色植被坡面,减少边坡开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进出口明洞回填土表面铺50cm的胶泥防渗层,再在其表面铺草。 为了保证洞口边仰坡在施工和使用期间的稳定,在隧道进口设置了12米明洞衬砌,隧道出口设置了8米明洞衬砌,因此明洞衬砌在洞口开挖完成后应尽快施作,在达到设计强度后及时进行回填。明洞衬砌采用70cm厚25#钢筋砼结构,S0明洞衬砌在填土横坡小于15%时,填土厚度可达到5米。在进行结构计算时,设计荷载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