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节秦汉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秦汉文化 第一节 学术思潮 一、黄老之学 秦国用法家而成统一大业,然而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这对汉初君臣是个考验,总结秦亡教训,贾谊《过秦论》的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统一前应采取功势,统一后要采取守势━━守住江山。因此当高祖问陆贾,秦何以败,朕如何做时,陆贾答问:“公于马上取天下,能以马上治乎?”也是说明攻守之势的不同。秦皇就是未能把握攻守之势。一味“攻”,采取暴政,焚书又坑儒,任法而专刑,且用刑极重,百姓动辙得咎而受罚,“劓鼻盈蔂 ,断足盈车”,惨不忍睹,而且法既多且滥。故高祖在楚汉相争期间,就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及盗抵罪,余悉除秦法”。受到关中父老豪杰的拥戴。秦王朝专刑任法,是其亡的根本原因。秦未农民起义的口号就是:“伐无道,诛暴秦”。汉初统治者汲取这一教训,从高祖到文帝、景帝就采取一种较为宽容的政策━━黄老之学。 第二节 文化的整合 按照文化学的理论“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合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这里所谓“不同的文化”,既指文化模式、文化类型,也指文化现象、文化内容。文化学专家进一步指出:“文化不仅有排它性,也有融合性,特别是当不同的文化杂居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必然相互吸收、融化、调合,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同上) 秦汉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化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与前代炯然相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其原因诚如清人赵翼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中国文化在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间得到长足的发展,秦汉之际迫切需要对其加以整理总结,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也是时势之必然。先秦文化在这一整合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汉文化体系的构建也在这整合变化中得到完成,并由此奠定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第二章、思考题 一、简释: 1、经今古文之争 2、四书五经 3、十三经 4、六艺 5、丝绸之路 6、天人感应 7、谶纬神学。 二、问答: 1、汉初的“黄老之学”。 2、汉代太学的基本情况。 3、汉代的的士与官僚阶层。 * * 汉代黄老之学,实质上是法、道两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根本的主张还是“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为的恰到好处,不为是无法统治的,太为则要招致亡国,恰到好处的“为”,就是按照法家的治国主张,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然后守住它不轻易变动,这样就是“无为而治”了,这实际上是:“上无为而下有为”。汉初统治者基本遵循这一原则,其大臣也能克尽职守,由此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允许的范围内自由竟争,发家致富,使汉初几十年间,生产力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也是实行“黄老之学”的结果。 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为儒学所取代,这是因为生产发展了,国家富强了,统治者不甘心无为而走向有为的必然结果。其后黄老之学转为黄老之术,与神仙方术相结合,东汉时发展成为黄老道,走上宗教的发展道路,这是道教的直接来源,同时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经学 经的名称战国时出现,相传孔子删定六经,战国人所谓的“经”,并不单指儒经。《老子》、《墨子》等也可称“经”,经的特点是文字简炼而寓意深刻。汉代出现专门解释儒家经典的“经学”,此后,“经”特指儒学,“经学”也指儒之“经学”与“经”相关的还有“传”、“记”,如《左传》、《礼记》。“传”古意为“解释”;“记”是发挥经的理论而另写一篇,以后又出现所谓的“注”“疏”等,“注”是对经的解释,“疏”又叫义疏、正义,既解释经,又解释注的。 秦始皇焚书,结果先秦诸子典籍付之一炬,汉初由儒生“伏生(胜)” 凭背诵,用隶书记录下的儒经称为“今文经” ,以后又发现一批用篆书写成的儒经,称“古文经”,由此开始汉代儒家两大学派之争━━“经今古文之争”。 汉设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西汉时今文经占官学地位,五经博士也为今文经学者占据。古文经属民间经学,两派在汉代长期争论,王莽时,刘歆的努力使古文经一度占据官学地位,东汉章帝时召集白虎观会议,重新肯定今文经地位,东汉以后,经今古文趋于合一。清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为假,其实这是康用来攻击反对变法的顽固派,并无学术上的意义,经学历史由此告终。 大致到宋朝,儒经形成了“十三经”: 《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易经》、《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