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播学视域下浅析玉米对中国社会影响
传播学视域下浅析玉米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摘 要】阿图洛瓦尔曼在其《玉米与资本主义》中称玉米在中国的故事为在半个地球以外的冒险,书中介绍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传入途径、传播路线、成为主食的过程、在第二次中国农业革命中的作用,但篇幅有限。纵观我国历史与现实,玉米在中国绝非只是一场冒险,本文在概括玉米在非洲、欧洲、美洲的社会历史角色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其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饮食生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在中国 社会影响
一、玉米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故事
玉米原产美洲,生存能力强、产量高、食用烹制简便、易储藏加工、食品种类繁多、用途多样,是遍布世界的重要食物资源和经济商品。《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主要考察玉米流传到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中的食物角色和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而捕捉到玉米从一种穷人的主要食物到现代世界重要商品的进化历程。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玉米扮演了多重角色。在非洲殖民时期,玉米是殖民势力强迫劳动人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满足欧洲人利益的工具。同时,玉米的果腹功能也使它成为被压迫人民反抗殖民管理和最终实现非洲独立的粮食力量;在欧洲,玉米不仅是穷人的食品,也“为地主、佃农、放债者、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财富”1。后来,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的主要饲料,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关键角色,衍生出一大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推动欧洲的商业化;此外,玉米也是成就欧洲农业革命及推进其它一系列社会革命,建立自主的、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世界的基础因素之一。但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贫穷使穷人们只能以玉米为生,造成的营养不良导致致命的阿拉格病蔓延;同样在美国,玉米既是祝福又是毒药:它是早期欧洲殖民者在这片蛮荒之地生存下来的主要粮食保证,是日后美国人民的主食和主要的经济作物,带来一系列玉米生产与加工产业;但同时,玉米种植的扩张也是一部殖民者驱赶和歼灭土著人以向内陆扩张的罪恶史,是种植园经济对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甚至还是美利坚合众国向世界其它国家提供粮食援助以变相获取政治、军事、经济战略利益和世界霸权的工具之一。
二、玉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1.增加粮食品种,改变我国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在玉米传入中国之前,我国的传统粮食作物是稻、黍、麦、粟、稷等五谷杂粮,又以稻麦为主。明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提到“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圆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种余麦五十分而一。”2随着玉米传入中国,凭借生存能力强、高产和食用烹制简便易行等优势,无论在山区或平原,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乃至挤占了其它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成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到了明代,北方各地区的主食就基本已经是小麦、大麦和玉米;而在南方,玉米也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食物。不久,全国基本形成了以稻、小麦、玉米、番薯、谷子、高粱、大麦和马铃薯为主的粮食结构,延续至今。
2.增加我国耕地面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这得益于玉米极强的生存能力和高产的优势。无论气候炎热干燥,还是寒冷潮湿,无论是贫瘠山区、高岗山坡、深山老林,还是草甸、平原,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无论是灌溉还是旱作,玉米都能生长、繁茂并丰收。玉米的推广,不仅使我国南方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和贫瘠的荒野山地得到有效利用,还使北方严寒、高荒的土地得到开垦。玉米不仅代替了原有的低产旱地粮食作物,而且凭借冬夏可种、轮作复种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以清代为例,玉米的种植就能使亩产量提高9市斤左右,从全国范围看,玉米的种植和高产确实增加了粮食总量,在缓解我国清朝后期日益凸显的人口爆炸压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对国人饮食的影响
首先,玉米成为国人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穷人的主食;其次,玉米呈现出多种食用花样,如刚结粒的青玉米或长熟的玉米可炒食,玉米棒子可以蒸煮,也可以剥皮晾干后将玉米粒磨粉做成饼、糕、馍、窝头、熬粥等,还可以爆炒为玉米花,还可以用于酿酒,到了现代,玉米可被加工成种类更加繁多的玉米食品。总之,玉米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为人类创造了繁多的美食品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玉米用途多样,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广泛
玉米全身是宝,除食用功能外,其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清代就已被挖掘和利用。玉米营养丰富,是公认的饲料之王,无论喂猪或是鸡鸭,都特别容易增重长肉;玉米的茎叶是上等的动物饲料,也可作燃料和肥料;玉米还是酿酒的原料;玉米的秸秆香甜可口,口感可媲美甘蔗;干燥的秸秆可用来制作篱笆,或和泥制成房屋建造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