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蒲津渡在这里,触摸唐朝
当我用手触摸到大铁牛的身躯时,内心无比激动。我何曾想到,这是要穿越到开元年间,与1293年前的大铁牛和铸造铁牛的工匠对话。那一刻,我仿佛感受着犹存的体温,触摸着大唐的脉搏。
倘若回到大唐,那是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滚滚的黄河岸边定然有一日锣鼓喧天――蒲津桥建成了。自此,蒲津桥告别了战国以来“过河就拆桥”的历史。
这是一座耗费国用的桥。唐玄宗李隆基倾全国之力,用800吨铁打造的地锚,用来牢固蒲津浮桥,耗用了当时年产铁量的80%(一说25%)。
从开元九年至十二年(721~724),燕国公张说频繁往来于长安和蒲州之间。作为帝国的重臣,张说曾经陪同唐玄宗通过蒲津桥,巡视晋阳、上党等地,并到紧邻蒲州的汾阴祭祀后土。
如果早生1296年,会不会和张说不期而遇?
我们的旅途终点是西安,此前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滔滔黄河水和运城盐湖,而蒲津渡才是我神往的目的地。虽然此地黄河已经改道,空余黄沙满城,但是经历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自然觉得架桥黄河之上的不易。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永济县古蒲州城西门外,是黄河东岸著名的古渡口。《左传》文公三年(前624)“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取道于此。它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一边是都城长安,一边是六大雄城之一的蒲州,自然成了连接晋陕两省的要冲。蒲津渡历汉、唐至元、明,凡秦晋间兵事,往往济自蒲津,是战守必经之地。
蒲津桥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初,作“河桥”于蒲津,其后西魏、隋、唐,都在此连舟为浮梁,一直称之为“河桥”。唐时才称为蒲津桥。《唐六典》里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可见地位之高。可惜,随着国运日衰,北宋时蒲津桥已然时好时坏。
唐?_元十二年(724),蒲津桥改浮桥笮索为铁链,改木桩为铁牛、铁人。金元之际,蒲津桥毁于战火,后来随着黄河东移,沉入水中,一度踪迹全无。
我们的车队一路疾驰,抵达永济。没想到,蒲津渡遗址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邻,不远处则是重建的四大名楼之鹳雀楼。在蒲津渡遗址,解说员提醒说:我们即将看到的铁人、铁牛,比原来抬高了12米。毫无疑问,这是从地里面挖掘出来的。
挖牛的人是永济市博物馆原馆长樊旺林。
【铁牛,从屹立到消失】
1988年初,黄河东岸边上总会出现一个身影,樊旺林在滩涂上不停地探查,寻找传说中的黄河浮桥和铁牛。次年春,县政府决定组成勘探小组。那时,据说有上百名工人在黄河东岸、蒲州西门外,手持探杆打孔寻找。樊旺林担心疏漏,以每平方米4个探孔的高密度寻找,在半年内打了4000多个孔。
1989年7月31日中午,第一尊铁人从泥沙中逐渐显露出来,盛唐的肥硕身躯重见天日。随后,四尊铁牛、四尊铁人发掘出土。铁人和铁牛神态各异,但盛唐的体貌已经锈迹斑斑。铁器群总计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一组七星柱。考古团队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槛向东,疑为管理渡口用房。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蒲津渡浮桥铁器群,铁人、铁牛都坐东向西,铁人站立,铁牛伏卧。西北方位是牯牛,体重最轻。东北方位的黄毛黑唇牛,或为母牛。西南方位是犍牛。东南方位虽是牛犊,却最重。所有的牛都膘肥体实,肌肉隆起,仿佛要扛起浮桥一般。每牛尾后有一根横铁轴,用来拴铁索,四牛拴住八根铁索。两座铁山,分布在四尊铁牛中间,峭拔的山峰露出地面一米多。
铁人手掌虚握,当时系船的铁索应该也要从其间通过。据测量,驭牛的铁人,高在1.85~2.03米之间,脚下各连接一根铁柱。一些人认为,西北方向外侧的铁人,头戴小帽,身着衣袍,是维吾尔人;东北方向铁人头戴束帽,是蒙古人;西南方向铁人梳辫盘头,是藏人;东南方向铁人头戴幞头,腰间系带,身着半臂?w袍头,是汉人,完全是一副唐代文官的模样。
当我在蒲津渡遗址看到铁牛、铁人的时候,他们依然牢牢地盘踞在地面,刚劲有力。
铁牛的右后方,遗址东北部还清理出铁柱,作北斗七星状排列。牛为地,柱则代表天,天地在此合一。据樊旺林考证,铁柱是缠绕备用铁锁链的,一旦铁链断了,马上可以更换。
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伫立于古代蒲津的渡口边,形成了一道独具意涵的风景。
而考古学家看到的这些铁器群,当时坐落在一块石板地上,最深处距今地表6.5米。沿着当时的黄河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灌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黏合缝隙。黄河河床变化无常,修筑石堤能抵挡河涌水刷,还可以固定河道。樊旺林认为,石堤北起现在永济七里渡村,从西边绕过了蒲州半个城,一直修到蒲州城城南,总长近20华里。
既然有四尊大铁牛耸立在东岸,在黄河西岸也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