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赵树理.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七年赵树理

赵树理的创作 作者简介 一、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解放后长期深入山西太行山区农村工作,创作了短篇了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卖烟叶》、《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灵泉洞》等。“文革”期间,赵树理惨遭“四人帮”的迫害与摧残。 二、赵树理被誉为是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铁笔圣手”。解放后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较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忠于现实的创作态度,使他能以锐利的眼光观察现实,判断是非,真实表现建国后农村曲折变化的饿生活和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深刻揭示人民内部的矛盾。 赵树理小说与晋东南民俗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赵树理的评价史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二)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过程 1、1943年,《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 2、《李有才板话》 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 3、《地板》(1944)再次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而1945年底完成的《李家庄的变迁》(1945)华北新华书店付印后,北方各大新华书店以及上海、香港的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 (三)“赵树理方向”的主要内涵 1、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服务。(“问题小说”) 2、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农民喜闻乐见。(故事体小说) (四)赵树理成为新中国小说的右倾典型 《邪不压正》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 年底去山西,请求省委任命为阳城县委书记处书记,却因在放“卫星”等问题上与县委大唱反调被看作是“神经病”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说假话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5、1963年发表的《“起码”与“高深”》一文,受到中央有

文档评论(0)

开心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