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膳概论、粮食类教学教材.ppt
药 膳 学; 药膳是根据治疗、强身、抗衰老的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效的美味食品。;
(二)药膳学的概念
药膳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药膳与食疗;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
第三章 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 第一章 解表类
第二章 清热类
第三章 泻下类
第四章 温里祛寒类
第五章 祛风湿类
第六章 利水祛湿类
第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类
第八章 消食解酒类
第九章 理气类
第十章 理血类
第十一章 安神类
第十二章 平肝潜阳类
第十三章 固涩类
第十四章 补益类
第十五章 养生保健类;第二节 药膳学发展简史;一、?? 药膳的起源 ——远古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火,有了火就可“炮生为熟”、“以化腥臊”,早期的食物烹调和药物炮制也随之而产生。《礼纬·含文嘉》中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 陶器的出现和使用,为药物的炮制和食物的烹调提供了条件,使人类熟食的方式又提高了一步。
酒的认识和利用,对医药和药膳饮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酒能“通血脉”、“行药势”同时还可做溶剂,制造药酒等。;二、 药膳理论的奠基与应用 ——先秦时期 ; 祖国医学在当时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这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饮食营养法研究,而且也形成了制度。 ; 这个时期所出的一些书籍里对食物的治疗作用就有所记载。如《周礼》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色五声明其死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的一些药物,它们既可药用又能食用。《山海经》收载药物126种,其中有补药类四种,对其功用也有论述。; 《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的医学专著,该书提出“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要求“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原则。强调“人以五谷为本”,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书中还将多种食物分列于五味之下,以治五脏之疾病。在论述膳食治疗之后,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一个完全的膳食必须以谷类(包括豆类)为主食,畜类为副食,还需用蔬菜来充实,同时以果品来辅助,这就是现代营养学完全膳食的先驱。 ;水果100~200g
蔬菜400~500g; 另外对不同脏腑病患者,适合什么饮食,也有较清楚的记述,如: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霍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由此可见,在当时对疾病的治疗原则、膳食的组合方法、以及五色、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就有所研究。; ;三、药膳的发展时期 ——汉代至清代; 东汉末年所出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载药36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合肥万物生物石蜡切片 IFtune绿 + IF红 双标实验报告.pdf VIP
- 国开2022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1-4答案.pdf
- 智能除草机器人.pptx VIP
- 2025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某国企招聘笔试题库附答案详解.docx VIP
- 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节能中的应用.docx VIP
- 专题14 阅读理解C篇之首字母技巧方法及20篇专练(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牛津上海版).docx VIP
-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实操试卷(中级工)(试卷八).docx VIP
- 医疗器械质量保证措施.docx VIP
- 中建冬季施工方案.pdf VIP
- 中国打火机行业运行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