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失蜡法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失蜡法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失蜡法研究综述 李琪 关于失蜡铸造工艺在中国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冶铸史界和文物考古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失蜡铸造的器物到底具有何种特征,以及如何判断失蜡铸造工艺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先要了解我国目前针对古代失蜡法的研究现状,鉴于此,本文梳理汇总了,目前学界对古代失蜡法的研究著作,对我国古代失蜡法研究,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中国古代失蜡法曾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而我国古代失蜡法早期的研究工作,外国学者参与较多,但大多缺乏确凿的证据,本国学者对失蜡法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提出失蜡法并未失传的论断,以此为出发点开始着手相关研究工作。到了七十年代,随着更多早期遗物的出土,失蜡法研究有了一定进展,进入两千年,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失蜡法的研究有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失蜡工艺的起源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始年代是中国金属技术史中的一个悬案。国内外学者就此发表过不少见解,商代说、西汉外来说、西晋说等等,不一而足。 早先的有些研究者如耶茨(W.Yetts )、埃契森(L.Aitchison)等曾认为中国商周时期的精美礼器与乐钟,是由失蜡法铸造的。 参见《猷氏铜器录》、C.辛格《技术史》第一卷和埃契森《金属史》第一卷 参见《猷氏铜器录》、C.辛格《技术史》第一卷和埃契森《金属史》第一卷 。 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19页。 自70 年代前后,发现了多件春秋晚期失蜡铸件,中国失蜡铸造约起始于春秋早中期的观点已被多数学者接受。 曹献民学者则通过考察云南地区的青铜器,认为云南早期青铜器存在失蜡铸造工艺,并认为自春秋晚期始,在工艺和材料上从古到今存在清楚的承袭关系。 曹献民 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载《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谭德睿先生则认为商代的焚失法,是失蜡法之先河 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诸问题的思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4年第2期,第43页。,并列举了湖南岳阳楚墓所出恿儿盏附饰、浙江绍兴出土的徐国铜屋等先秦失蜡铸件实例,认为徐国铜屋中的铜人和钅焦盉附饰以及恿儿盏附饰均为失蜡铸件,早于淅川铜禁又较原始,表明淅川铜禁和曾侯乙尊盘复杂的失蜡铸造工艺出现之前,有一个由简入繁的技术演变过程。后期谭德睿先生,又更加明确的指出“ 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诸问题的思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4年第2期,第43页。 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第247页。 澳大利亚学者巴纳于20世纪90年代初考察了广西、海南等地的南方青铜器,认为有些提梁卣上的提梁没有范线,应是用“失绳法”铸作的,他提出中国的失蜡法是从东南亚传入中国。 失蜡的工艺与发展 华觉明先生对失蜡法的具体工艺做过长期而详细的研究,他提出中国的传统失蜡法的蜡模制作经历了捏蜡、拔蜡、剥蜡的过程,并对传统蜡料的成分做了细致的分析。 华觉明、王安才: 《拨蜡法的调查和复原试制》,见 华觉明、王安才: 《拨蜡法的调查和复原试制》,见《科技史文集》“金属史专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 美国学者埃玛·邦克,则认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金质牌饰是以蜡和织物为模铸作的,故称之为失蜡——失织法。 埃玛·邦克《失蜡—— 埃玛·邦克《失蜡——失织法,金质牌饰铸造的一种常用技艺》,载《金属和合金应用的起始》,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结合我国古代相关文献,学者研究发现,自战国、秦汉以后,失腊法更为流行,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间,铸造青铜器采用的多是失腊法。 《唐会要》记载唐初铸开元通宝钱使用蜡模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最早具体记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过程,是用蜡刻画成模,放在桶状容器中,铸型的粥状泥浆、纸筋细泥和背料分三层组成,然后出蜡、浇注。 《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于至元十二年(1275)设出蜡局,专管失蜡铸造。 清《广诸司磁器库铜作则例》记载内务府造办处铜作以失蜡法制作各种复杂艺术铸件。明清印书中也有一些失蜡铸印的工艺记载,如明文彭《印史》、清朱象贤《印典》、清叶尔宽《摹印传灯》等。 同时中国古代的失蜡法也传播到周边地区和国家,例如日本于4世纪的仁德天皇时代由中国传入失蜡工艺,称为“真土型”,主要用来铸造佛像、佛具。 失蜡铸造的早期遗物研究 失蜡铸造的遗物是判断和研究失蜡工艺的直接证据,我国古代拥有失蜡铸造工艺已是公认的事实,关于失蜡法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就在于先秦时期,我国青铜时代是否拥有失蜡技艺,因此对于失蜡铸造早期遗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工艺过于复杂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