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悠久的鱼雷制造商[白头阿莱尼亚水下系统公司]
众所周知,意大利在世界鱼雷市场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最大鱼雷生产厂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头阿莱尼亚水下系统公司(WASS)。它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的里窝那,下辖3个鱼雷制造厂,是全球鱼雷制造先驱,生产从轻型到重型鱼雷,水面舰艇、潜艇反鱼雷装置,主动或被动舰载、直升机载声呐和水下监视装备,“白头”一度成为鱼雷的代名词。为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该公司还通过控欧洲鱼雷公司(法国舰艇建造局和泰利斯公司联合组建的公司)股份高达50%,使其成为法意联合研制先进鱼雷最主要的平台。作为芬梅卡尼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白头阿莱尼亚水下系统公司风靡世界鱼雷市场130余年。
开启鱼雷时代
提及白头阿莱尼亚水下系统公司,便不能不提及罗伯特?怀特黑德(1823年1月3日~1905年11月14日)。
1823年,怀特黑德出生于英国波尔顿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家庭,1840年从英国曼彻斯特机械学院工程系毕业后,前往法国土伦船厂工作,随后在意大利米兰担任工程顾问。欧洲战乱,他不得不放弃大量专利权迁至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海的里雅斯特的阜姆。在这里,他建立了一个钢铁厂,取名逢德里亚钢铁厂,这就是白头阿莱尼亚水下系统公司前身。1856年,他担任经理,将工厂更名为阜姆士他俾劳勉图厂,为奥匈帝国海军服务,隶属于奥地利,主要生产舰船蒸汽机和发动机,是当时最先进的产品。
1866年,怀特黑德与刚从奥匈帝国海军退休的工程师卢皮斯研制出首款鱼雷,在海面以下的设定深度上航行,炸药和雷管装在头部,可破坏军舰的水下部分。它的直径为356毫米,长3.53米,重136千克,装药15~18千克,航速6节,航程200米,采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历史上称为冷动力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鱼雷。采用静水压阀门和惯性摆锤共同操纵横舵。即利用静水压设定鱼雷的航行深度,用惯性摆锤减少鱼雷在定深线附近的波动。
1867~1868年,怀特黑德的海上试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炸药在水下的爆炸威力比在水面要大得多。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条真正鱼雷。由于怀特黑德英文whitedhead意为“白头”,故得名“白头”鱼雷。尽管鱼雷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但阜姆土他俾劳勉图厂由于1868年没能从奥匈帝国海军处拿到足够的鱼雷订单,1873年正式宣告破产。
1875年,心有不甘的怀特黑德索性在阜姆士他俾劳勉图厂基础上重建了一个私人公司,正式取名白头鱼雷制造厂。后该厂转成股份制公司,更名为白头鱼雷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早在1868年,怀特黑德就曾携带2枚鱼雷前往英国推销,并在1871年与英国签订在英国制造“白头”鱼雷的协议(英国鱼雷以此为原型开始发展),因此白头公司在成立后不久就被英国威格士有限公司和阿姆斯特朗-怀特沃斯公司收购。
1895年怀特黑德对“白头”鱼雷进行首次重要改进,采用奥地利人路德维格?奥布赖发明的方位角控制鱼雷陀螺仪技术:鱼雷轴的平衡环内置一个直径3英寸、重1.75磅的轮子(鱼雷发射前转速2400转/分,确保鱼雷发射后在一条直线上,但不影响鱼雷速度),减少鱼雷对平衡环的二次依赖,增加了鱼雷射程,达到7000码。比先前的1000码增加了6倍。但该型鱼雷最大缺陷是发射初期轨迹倾斜。1898年怀特黑德又引进当时的最新技术增强了“白头”鱼雷攻击方向的稳定性。
后来白头公司将鱼雷发明专利权出售给其它国家海军。“白头”鱼雷遂成为各国鱼雷发展公认的母型。不久,德国施沃尔茨-考普夫公司又研制出一种用磷青铜制作的“黑头”鱼雷(blackhead torpedo),其原理与“白头”鱼雷基本相同,但各项指标有所改进,如直径缩小为304毫米,长度增至4.57米,重量增至275千克,装药量增至20千克,航速达22节,只是射程最初仅有400米。
早期鱼雷主要由水面舰体携载发射,入水后按预先设定的航深和航向作直线航行,在有效射程内攻击水面舰船及其它水中目标,命中率取决于测定目标运动参数的准确度、鱼雷深度和航向控制的精确度。当时,海军战舰和特制的鱼雷艇普遍都装备一至数个鱼雷发射管,但两者的发射方式略有不同。战舰上的发射装置可以调整发射方向,鱼雷艇则因体积小。只能靠艇身的机动来调整发射方向。由于鱼雷只能自航数百米,作战时需冒险抵近攻击,故防护能力较弱的鱼雷艇一般是在大舰的掩护下发动突袭,或乘夜雾时单独进行偷袭。尽管当时鱼雷的航程有限,但威力极大,所以一问世便很快成为欧美各国海军的新宠。
一战时,白头鱼雷股份有限公司被奥匈帝国强占。一战后意大利获得了白头鱼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该公司主人。到二战结束时,白头鱼雷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生产了7个型号(MK Ⅰ、Ⅱ、Ⅲ、Ⅳ、Ⅴ、Ⅵ和Ⅶ型鱼雷)、2万余枚“白头”鱼雷,出口10多个国家。
二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