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 行为因素”探究.doc

“必看”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 行为因素”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看”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 行为因素”探究

? ? ? 导言: 建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人工环境,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具有一定容积的空间,还具有各种对人能产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影响的因素,并由所有的因素来构成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某些环境因素,如物理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数据和仪器清楚地区别其数量和质量;但对空间环境因素就比较难给以明确的区分,因此在设计中一项颇为困难的工作就是处理好空间环境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 在设计中,可考虑用人工的手段来改变某些方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照度等,然而要改变空间的几何尺寸与形态就很难了,它的使用者———人的尺寸更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建筑空间环境因素。只有“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建筑更为有效合理地为人服务,使使用者在其中得到舒适的享受,从而更为有效地工作、学习和休憩。所以如果能理解人的行为因素对空间环境的影响,就能运用其规律来帮助我们进行设计。 一、人体功效学的应用 传统的空间使用理论,是以人的尺度和满足这种尺度的空间尺度关系来处理空间的,即人体功效学观点。如,人的宽度是60cm,三股人流的楼梯宽度可设计为180cm。但实际情况是,三股人流同时并排出现的情况并不多。由此可见,人与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很简单的,人的活动是广泛的,且有很强的适应性。 例如:两个人同时在等候公共汽车,两个人会按次序排队,但相互会离开一段距离,而不是人体功效学所说的按尺寸排列,这种距离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使用空间的模式。如果两人关系密切的话,两人间距离就会很近,相反则较远。但等车的人很多时,即使两人不相识仍会按照人体功效学距离去排队,以确保自己的位置。这个例子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会怎样使用空间,而不是容纳这两个人需要多大的空间。 所以人对空间的反应主要不是由人的尺寸来决定,而是由人的行为因素来确定的。按照人体功效学的观点,所有人的活动都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尺寸空间。然而在现实中,即使像汽车这类功能性很强的、但又需要提供空间的使用物,其提供的空间大小也已超越了纯功能性的意义,而同时含有豪华和低廉的区别。这一点在建筑中的体现更为突出。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住宅空间,显然有很多的空间是从来不被使用的,但又必须提供,如上部空间,在酒店、大厦等公共建筑中更是比比皆是。这也就更证明了建筑空间比“活动所需要的”具有更多的含意。 二、心理学的应用 人在空间环境中工作、生活,无时无刻不与自身当时的心理状况发生关系,同样的空间状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其中尤其是私密性和年龄差异可供探讨。 1.私密性 首先我们看个例子,人们在餐厅对座位进行选择时,首选目标总是位于角座处的座位,特别是靠窗的角落,其次是边座,一般不愿坐中央。从私密性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选择顺序是为了控制交流程度。处于角落位置空间交流方位少,使用者可按其意愿观察别人,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交流给他人的信息。但如果在视线高度适当分割,使得在中央的座位也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则可大大提高中央座位的使用率。(图01、02) ? HYPERLINK "/upimg/userup/1004/1614494T411.jpg" \t "_blank" ?? 图01?? 某饭店平面图(改造前,上座率低) ? ? 图02? ?某饭店平面图(改造后,上座率高) ? 私密性(privacy)的定义就是每个人对关于他的那种信息可以以哪种方式与他人交流的权利。它在空间行为的解释上就是某种程度的控制交流。人们出于私密性的要求,会人为地控制一个十分接近的区域来保证某种程度的个人与外界的隔绝。 那么是不是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候车的人往往会靠近柱子或墙候车,这样就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私密性水平相对较高的场所,而不愿卷入人流的活动中,从而可以主动地减少获取外部空间的信息量。这种人的行为模式在进行车站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进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无柱的候车大厅内人流分布不均匀、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这种行为方式的产生,是由于高密度的空间使人产生心理负荷及信息数量和质量对人产生心理影响的结果。 人的空间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使用空间时人与人之间不会机械地按尺寸排列,而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并利用此距离以及视觉接触、联系和身体导向等控制着个人信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使用空间时的一系列围绕着人的像气泡状的个人空间模式,它是空间中个人的自我边界,且边界亦会随两人关系亲近而互相融合。此模式充分说明了空间的确定,远不是按人体尺寸来排列的。 ? 只有当设计的空间形态与尺寸符合人的行为模式时,才能保证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如公共场所座椅的设计,往往四人座椅在实际使用中只坐两人甚至一人,呈现出明确的个人空间模式,但如果将座椅进

文档评论(0)

rache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