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工程的生态系统
水域生態工程-人工濕地
第 貳 篇
第 貳 篇
生態工程的生態系統
理論
第3章 生態與工程間的鴻溝
第4章 大自然中有一個看不見的尺度
第5章 泥碳湖邊的徘徊
第6章 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第7章 生態系統與棲地理論
第8章 生態系統的調控機制
第9章 生態系統的演替與發展
第10章 生態系統的更新與人為參與
第11章 生態系統在工程上的實踐
第3章
生態與工程間的鴻溝
1919年美國生態學會(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在聖路易召開成立大會時,學會主席墨里(Dr. Barrington Moore)(1)就提出生態學是一門整合的學科,他說道:「生物學的領域愈來愈廣泛,各學門的分支愈來愈多。生態學是將生物學各學門的相關性,依著邏輯再作整合的學門。」這些學科,當時不只包括生物學的傳統領域:動物學與植物學,也包括森林學、地理學、礦物學、土壤化學、土壤物理學、細菌學與地質學等,但是不包括工程學。
生態學的瓶頸
生態學是探討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科學,但是美國喬治亞大學生態學院的葛利教授(Frank B. Golley)(2)卻提出,在生態學的發展上,只考慮到自然環境對於生物的影響,一直未考慮到人為對生物的影響。主要的原因是許多生態學家認為自然環境是給予者,所以人不應該去改變;自然環境是經過長時間緩慢演替的結果;演替的結果產生優勢的群落,能夠全然適應環境,是最佳的狀態,因此不需要人為的介入。
但是工業革命以來,自然環境不斷地受到人為的影響,全世界已無任何地方能夠脫離人為的影響。而且人為的影響並不全是有害的,大自然的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早期人類要生存,必須耕種作物;人類要來往,必須搭橋築路;人類要居住,必須建築。耕種田地、搭橋築路、建築房子都改變了原來的地形地貌。不過耕種,可以預期有收成;搭橋,可以預期過河;建築,可以預期遮風擋雨。人為了生存,必須在土地、河川、建築上改變大自然,才能獲得可以長期預期的結果。
束手無策的對策
也有些人為的影響對環境是不利的,如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生物棲地破壞、生物瀕臨滅絕、資源枯竭等。生態學家由於研究生物與大自然的關係,最了解生物受到的威脅,他們最早發現問題,卻不易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生態學的基本邏輯是抽離人為的影響。因此,生態學家經常認為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採取行動,將人的影響抽離,讓自然演替去進行。哪裡的生物棲地受破壞,不讓人進去就可以了;哪裡的工廠是污染源,命令遷廠就可以了;哪片濕地淤積劣化,那就讓濕地陸域化。
結果,需要保護的地方愈來愈退到邊陲。難道改善環境的工程都是那麼邪惡嗎?難道工程師不了解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嗎?
工程師對生態的重視
工程是應用科學的原理去規劃、設計、建造與維護。而科學思考都來自對於自然物質的探討,最後都會接觸到自然的問題,因此工程的執行並非與生命無關。例如十六世紀的科學家帕利西(Bernard Palissy,1509-1590)提出造林時,就是為了保護土壤避免被沖蝕。造林是人為活動,在保護土壤上並沒有與自然化育土壤的功能相牴觸。十七世紀的科學家聖托力歐(Santoris Santorio,1561-1636)提出醫院建築要貼近流水邊,使病人如同躺臥在可安歇的水邊,可見建築工程是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因子。十八世紀的科學家杜波埃特(P.L.G. Du Buat,1734-1809),就提出水流經過不同土地時,承受不同的摩擦阻力,去設計自來水在自來水管中的流動。十九世紀的科學家金恩(F.H. King,1848-1911)提出土壤永續使用的施肥與灌溉工程,證明工程是可以考慮環境資源,以利土地的長期經營使用。
這些思潮對於近代工程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所以在1850年代,就有一群土木工程師稱自己是衛生工程師,他們在克里米亞戰場上,配合南丁格爾的建議,興建通風的建築、排除積水以及改善飲用水質,大大地減少當地士兵的死亡率。戰後這群工程師結合化學的技術,發展都市污水膠凝沈澱,改善市區排水的惡臭;又實施公共飲水的加氯消毒,有效抑制藉水傳播的流行病。到了二十世紀,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女教授理查絲(E.S. Richards,1842-1911)的推動下,在傳統的土木工程學科增設「環境化學」、「生態環境學」與「環境微生物學」的課程,開啟了近代的「環境工程學」。
近代工程的迷思
但是傳統的工程有一個基本上的迷思—─完全以解決「人的經濟利益與生活的安全」為目標,未考慮對於其他生物的影響。因為光是人的需要,工程師竭盡所能都難以去滿足,為此,工程講求效率,施工期短,所用的機械都是能迅速進出,能快速移除搬運,所用的材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