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三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 第一节 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 创作 一、 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作家们用中共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并通过艺术形象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新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 描写战争,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作者 《新儿女英雄传》插图 二、建国后战争题材创作的简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了众多作家竞相反映的热门题材。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一系列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的作品率先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此后,抗战中敌后斗争的传奇性故事受到广大作家的热烈欢迎,如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等。反映第三次国内战争题材的创作有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肖平的《三月雪》、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60年代,萧玉的《高梁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等一批描写重要战役的长篇小说也相继问世。其他现代历史阶段的战争也得到了艺术上的反映,像陈立德描写北伐战争的《前驱》、王愿坚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一系列短篇小说等。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许多作家(包括来自国统区的作家)被安排到前线去“下生活”,如巴金、路翎、杨朔、陆柱国等写了一些关于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三、 战争小说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解放区,主要是军队里的随军记者、部队文艺工作者和军队的指挥员。他们在战争文化背景下不仅获得了有关战争的知识,而且获得了认识战争和表现战争的美学观念。 四、战争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 首先,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启蒙主题被迅速淡化或压缩到很不重要的地位,作家们全心全意地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用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标准来塑造他们。英雄的成长被表现为从不够成熟到成熟,而不再是自身带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沉重精神负担而进行自我灵魂搏斗的过程。 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这种由战场上养成的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就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里,形成了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这两大语言系统是不允许被混淆的,而这种“二元对立”艺术模式在当代各类创作中都是存在的。其三,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五、战争文化规范对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影响。五六十年代, 战争文化传统在和平建设时期不但没有失去生命力,反而更加深刻地支配了作家们的创作过程,也支配了大多数读者的审美接受过程。战争文化规范既有力地推动了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又把这一题材牢牢地置于固定的审美模式之下,这些小说充其量只能起到普及军事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宣传教育作用。 六、简介《保卫延安》。首先,这部小说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生动地表现出各种类型的战争的特征。作家把这场延安保卫战置于全国性战争的大背景中,展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宏大军事画卷。其次,作家从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出发,通过战争的惨烈、环境的残酷,生死的考验,用力刻画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中,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特征。第三、直接描写了具体指挥这场战役的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