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沉重文坛一记浪漫主义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豆——沉重文坛一记浪漫主义地

作者简介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原名冯钟璞,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正是有着这样特殊是文化气息,使她在后来的创作中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创作风格。 写作背景:出现于“双百方针”(1956)提出后。作家解放思想,大胆干预生活,描写曾被视为禁区的人性和人情领域。 被曲解的红豆:《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受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故事简介: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北大的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相知相恋后因为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的爱情故事。 作品特色: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无疑,红豆是相思之物。宗璞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小说,就是向我们无声地透露了它的主题。 虽然,由于年代的限制,宗璞的《红豆》并没有如我想的那般美好,但是我始终认为宗璞讲述的不是革命故事,而是爱情故事,没有那些革命事件,“红豆”的故事照样清丽感人,若没有了那些爱情纠葛,革命的故事就变得索然无味。就像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提到的,“情爱是最为纯粹、也最为脆弱的自由”。爱情又是所有年轻人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革命的年代”也不例外。在《红豆》中,作者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感情的细腻、哀伤,爱情的喜悦、缠绵、惆怅才是真正打动我的东西。 文艺评论家谢冕先生曾说:“中国特有的社会忧患总是抑制文学的纯美倾向和它的多种价值,总是驱使它向着有助于改变中国生存处境的社会功利方向。”整体上说,当时文艺界存在的目的就是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纷纷涌现,而不是为探索人性奥秘、表达真情实感,挖掘并感染人性中真切存在的爱情、亲情等元素。所以出现了种种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创作主体的荒诞现象,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泛滥成灾。有些人尖锐地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怀念?”这些指责完全歪曲了文本误读了作家,是毫无道理的恶意攻击,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可笑的。 而宗璞却能够正视现实,正视具体的人生,写出了江玫、齐虹这样生活在充满了复杂矛盾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真切而生动。并且我认为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我之前说了,宗璞讲述的不是革命故事。但同时我也必须承认,“革命”是造成这场悲剧最直接的因素,也是50年代知识分子都需面对的话题。在爱情和革命的双重遮蔽之下,江玫和齐虹本来单纯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错综复杂起来! 作为银行家之子,男主角齐虹与时代格格不入,更与革命不可兼容。革命在他眼中,是“跟着什么群众瞎跑一气,扔开智慧,去找愚蠢”。齐虹对革命的不屑,很多人觉得包含资产阶级对维护自身利益的私心,可我觉得,更多的是源于心中对人生高远的追求,超越时代定式,超越阶级隔膜! 我们再说江玫,在认识齐虹之前,“江玫的生活像是山岩间平静的小溪流,一年到头潺湲的流着,从来也没有波浪”。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色脸的齐虹让她的骨子里多了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想和齐虹去住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四面是茫茫的大海,这世界只剩彼此。“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图书馆到西楼的路就无限度地延长了。走啊,走啊,总是走不到宿舍。江玫并不追究路为什么这样长,她甚至希望路更长一些。”可见光从feeling的角度,江玫对齐虹还是很来电的。 BUT!!在江玫充满爱情的心灵里,有着一个奇怪而又尖锐的空隙,江玫是个知识分子,也是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思想中所存在的女性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一种本能抗拒齐虹强烈的占有性男权主义的力量,造成她与齐虹人生信仰和价值体系的原始对立。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比他们政治立场和阶级意识的矛盾更加不可调和,“江玫隐约觉得,在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