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刊特稿
编者按:《新文艺理论体系论》是王锺陵先生费时十五年撰写的篇幅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巨
著《二十世纪中西文论史》的结语,除引论与尾声外,计分六编。本刊征得王锺陵先生同意,
特予连载。此期所载为:第二编《文学的起源、本质、思维方式、功能及其两种关系》。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三)
王锺陵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氏族命名,就感性的生动性以及其所体现的原始人类与自然界的那样一种诗性的联系而言,实
在可以称之为最初的文学。只有从人文世界之最初形成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上去认识文学的起源,才是存在
论的,并且是新存在论的,而且也才将这一问题溯源到最为原初的亦即基始的状态。从文学的起源我们可以
理解,文学的本质是表现中包含有反映。在形象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清晰地看到了现象界、认
知世界与人文世界的贯通、融摄,而且还可以看到,在此种贯通、融摄之中,有着因为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
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认知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协变关系。为了实现文学理论从认识论向新存在论的过渡,我们
必须确立以语言为介质而构建为了主体之存在的艺术化了的文化—意义世界之文学观。存在论的文学与艺
术的功能在中国园林中体现得分外的清楚。历来的文艺理论爱划分文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但恰恰忘记
了外部因素可以转化为内部因素。逻辑规定性是综合内外的,它是由种种社会条件所转化成的文学自身的内
部要素,因而是文学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一种凝定。
关键词:文学的起源与本质;形象思维;文学与艺术的功能;中国艺术精神;形式与内容
作者简介:王锺陵(1943— ),男,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原始意识、
神话思维、中国文学史与方法论以及中西文论的研究。
( )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403-0001-09 收稿日期:2014-06-20
第一章《哲学观》所述四重世界的贯通性、融摄性
第二编 文学的起源、本质、 出发,区别于劳动说、巫术说与游戏说的文学起
思维方式、功能及其两种关系 源论,我在拙著《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中提
出了“命名”为文学之起源的观点: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我们在氏族的名字中,明显地看到一张撒开
的原始文化之网。奥马哈人中的鸠鹰氏,其男孩
1. 文学的起源
的用名有“长翼”、“在空中颉颃之鹰”、“白眼鸟”
正是从《新文艺理论体系论》第一编《总论》 等;女孩的用名有“黎明时的啼鸟”、“群鸟中的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
一只”、“鸟卵”之类。这些名字展示了原始族团 原初的亦即基始的状态。
以氏族动物图腾为晶核的意识凝定。在这种凝定
2. 文学的本质
中,不仅愈益广泛地渗进了该氏族部落生活环境
和物质生产活动中的认知内容,而且明显有着一 从文学的起源我们可以理解,文学的本质在
种对于生命之根的认同意识。 于它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表现,因而是反映
由于其具体思维的方式,原始人的名字往往 和表现的统一,并且是反映被包含在表现之中,
带有着一股扑面而来的鲜活清新的自然气韵。易 亦即客体的内容是通过主体的编码而体现的。因
洛魁人塞内卡部落的名字有“顺流而下的独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保险考研[精品].pptx VIP
- 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保险考研.ppt VIP
- 2025年税务检查重点趋势分析及涉税风险防控.pdf VIP
- 财产保险案例分析和计算题 .pdf VIP
- 财产保险案例与分析.docx VIP
- SBT 10532-2009沐浴企业等级划分技术要求.pdf
- 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测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DB34∕T 4010-2021》知识培训.pptx VIP
- DLT741-2023年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