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口关帝庙价值考略
周口关帝庙价值考略
摘要:周口古为漕运重地,周口关帝庙是清代山陕商人在周集资兴建的一座会馆,这处会馆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以凝固的建筑形式,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生产、科技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对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商业贸易,特别是文化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一份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周口关帝庙;会馆建筑;历史价值
会馆建筑是中国古代某一地区同乡或同乡集会、旅居、娱乐的建筑物,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特殊功能和性格的一类建筑,它的形制和艺术表现都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和民俗性。[1]《辞海》中关于“会馆”的解释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这是对会馆最简要而全面的解释。《辞海》的“会馆”条目中引用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末有也,始嘉隆间。”刘侗是明崇帧时人,去嘉靖、隆庆未远,这是记载会馆较早的史料。所以有学者考证,“会馆”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盛行,会馆建筑也相应迅速发展起来。[2]明清时期的会馆是商人公议、集会、娱乐的场所,保存至今天的约有几百座,以山陕商人所建造的居多。这些会馆就像活化石,集中体现了明清商人的经商理念和世俗文化,当年曾是漕运重地的周口所修建的关帝庙就是会馆中的卓越代表。[3]
周口,又名周家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之处。在明朝初年,它还只是附近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集镇,而到了明永乐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集镇由明初的沙河北岸扩展到沙河南岸,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在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开辟了一个渡口,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熊廷弼经过当时的周家口时,曾写过一首叫做《过周家口》的诗,其中有句云:“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意即周家口的繁盛晚上像南京城的浦口一样灯火通明,白天像汉口一样千帆云集。“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程度。”周家口真正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清朝。据顺治《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在沙河南岸,明代居民不过百家”;永宁集,位于沙河北岸“东西五里,南北二里,商贾辐辏,称巨镇云”。乾隆年间,周家口已经开辟16个渡口,最繁盛时本地居民达到了四五万人,而流动人口则达到了数十万人,成为沟通四方的货物转运地河集散地。它也赢得了“南皮都”和“小汉口”的美誉,成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相当发达,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经济交流的地域界限被打破,跨地区的贸易活动大大加强,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如晋商、闽商、徽商、赣商等。这些商人在全国各地营建了很多会馆或类似会馆性质的建筑,形成全国会馆建筑的一个高潮。在周家口创建最早的会馆是山陕会馆,它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拥有的商家比较多。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在周家口共有两座,分别坐落于沙河南北两岸。南岸会馆在周家口偏西沙河南岸,大约建于康熙20年,占地20亩。其建筑有戏楼、东西廊房、大拜殿等,但至今已经不存。保存最完整的是北岸的会馆,它位于沙河北岸的兴隆街,坐北朝南,占地2.1万平方米。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周口建造了几十座会馆。在周口除了关帝庙外,还有安徽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覃怀会馆等地域性会馆,清末以后,由于京汉、陇海铁路相继通车,加上周口成为清军剿杀捻军的中心,内河航运日渐衰落,商人徙居它地,周口作为商埠出现了萧条局面。咸丰年间周口迭遭战乱,“三次焚毁,几至于尽”,不少会馆毁于战乱或自然损毁,周口关帝庙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周口关帝庙是山陕商人集资兴建的会馆,其目的是为了接客迎仕,商贾联谊,开展行业活动,保护共同利益。会馆保存有多块碑铭,其中,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①、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碑记》、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碑记》②、光绪三年《山陕会馆碑记》③等较详细地记载了会馆历次重修和扩建的经过。根据碑文记载,山陕会馆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创建,至咸丰二年(1852年)最后完工,时间持续达159年之久。其间重修和扩建工程进行了十余次,每次都开支浩繁。碑亭内立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碑记》和《岁积厘金碑记》④二碑详细记述了周口320余家商行店铺捐资乐输的动人景象,和修建歌舞楼时捐资的商号、姓名、金额及修葺彩画的开支清单。如嘉庆五年至七年修建春秋阁和歌舞台,耗银二万余两;嘉庆末至道光初的增修也费银二万余两;道光十六至十八年的工程,又开支26000余两。[4](注:据嘉庆七年《创建春秋阁各行商抽分毫厘碑记》⑤、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道院落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