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口市博物馆大道幽微主题展探讨
周口市博物馆大道幽微主题展探讨
摘要:“大道幽微”主题展主要陈展老子的事迹、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道德经版本。通过“大道幽微”的陈展,对进一步解读老子思想,宣传普及道家文化,传播老子在豫东大地上留下的历史传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周口市博物馆“大道幽微”主题展,为观众走进老子,感受老子道家文化思想,开发利用道家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成为弘扬、传播老子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关键词:老子 道儒同源 大道幽微
一、诞生在周口大地上的老子
在周口市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最让观众关注和感兴趣的是“大道幽微”主题展。“大道幽微”主要陈展老子的事迹、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道德经版本。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聃,故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文化与伏羲文化一脉相承,“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幽微,周行不殆。我国古代先贤老子诞生于今鹿邑太清宫,鹿邑成为道家学说的发源地。老子承继上古时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轩辕黄帝的立身、治政、处世之道,立足于春秋末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开众妙之门,创立了道家学说。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领悟老子思想真谛。老子道家与孔子儒家学说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通过“大道幽微”的陈展,对进一步解读老子思想,宣传普及道家文化,传播老子在豫东大地上留下的历史传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 老子思想形成于周口绝非历史的偶然
“大道幽微”展室里有两件珍贵的展品:扁足圆鼎和方觚,鼎是盛器,觚是酒器。这是在老子故里西侧西周时期的长子口墓出土的两件青铜器物。 长子口墓在隐山遗址范围内,隐山遗址位于老子故里太清宫西侧。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是一个人类聚落。商代,这里是厉国都城所在地。1997年,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与老子有关的遗迹,在这里意外的发现了西周初期长国贵族大墓长子口墓,出土铜器、玉器等近2000件文物,是我国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关于墓主人的身份,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宋国第一位国君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在遗址东侧发现有环绕的夯土墙,有可能是商周时期长国的城墙。春秋时期遗址上发现有马坑、祭祀坑,埋葬有玉圭、玉琮、铜碗,表明春秋时这里不是一般的村落。也就是说,早在老子出生前,这里就是商末周初的重要方国,这里的社会环境为老子道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文化积淀,由此说明鹿邑这个地方人文历史渊源流长,老子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后来诞生于此的老子成为先哲并非偶然,显然与他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
三、道儒同源的历史印证
孔子尊老子为师,多次向老子问礼,在全国各地如山东、陕西、四川、鹿邑等地至今保存有孔子问礼老子的石刻。“大道幽微”展厅展出的是山东嘉祥齐山出土的汉代“孔子问礼”的画像石,石刻上层右端孔子率弟子20人晋谒老子,左端老子拄曲足杖面向孔子,后有弟子7人,孔子与老子之间有一顽童即项橐,作顽皮状。孔子的袖子中露出一个禽头,这是孔子准备向老子献的礼物——野鸡。目前,“孔子问礼”画像石大多发现于山东地区,而山东又以济宁地区为多,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孔子的故里曲阜就位于这个地区,该地区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由此看来孔子问礼老子的事情是确凿无疑的,对后世的影象也是巨大的。
孔子问礼老子,是在公元前2500年前的周朝。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孔子问礼老子的事记载甚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等均有记载。有人认为,孔子问礼老子是二人相互崇拜、相互切磋、相互增进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孔子问礼老子是登门求教,二人是师承关系,孔子是老子的学生,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笔者认为两者说法都有道理,因为老师和弟子不是固定不变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那么,孔子数次上门面见老子,必定是抱着虚心、诚恳的心态求教的。孔子向老子请教的内容主要包括礼、仁、道、乐等中国文化元素。有很多人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是对立的、不一致的,甚至有些完全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孔子主张搞愚民政策,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老子是反愚民的,他提倡“非以明民,将以愚之”(3)即对老百姓的教育要使其朴质而不诈伪。又例,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他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4)。而老子则提倡尊重人,并主张人是主体力量,他在《道德经》第49章中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由此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二位先贤的多次会见一定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事实并非如此,据《庄子》(5)记载: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归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