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概说 一、《诗经》的名称与流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汇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六篇“笙诗”,由于有目无辞,故后人多不提及。 先秦时期,通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武帝时,《诗》被作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其名称就此沿用下来。 汉初民间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齐人辕固传《齐诗》, 鲁人申培传《鲁诗》, 燕人韩婴传《韩诗》, 《毛诗》因传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有两人,一为鲁人毛亨,称大毛公;一为赵人毛苌,称小毛公。 齐、鲁、韩三家《诗》于汉文帝、景帝时,先后被立于官学,设博士。 《毛诗》直到东汉时方立于官学。齐、鲁、韩三家《诗》是用汉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属今文经学体系。《毛诗》原是用先秦古籀文书写而流传下来的,属古文经学体系。 今文经学讲解诗义,烦琐繁难,穿凿附会,故先后亡佚。 古文经学阐发诗义,通训诂,举大义,传习者日众。东汉古文经学大师郑玄作《毛诗笺》,释义依据《尔雅》,论事多本《左传》,词贯义通,《毛诗》遂大行于世。 二、《诗经》的编集: (一)关于“采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译:宣令的官员摇着木铎在大路上巡行,官师小吏规劝,工匠呈献技艺以作为劝谏。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协比、协调排列)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二)关于“献诗”: 《国语·周语下》: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晋语六》: “古之王者“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诗经》中也有公卿列士献诗或作讽谏、或作歌颂的记载。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采诗”、“献诗”的目的是为了“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诗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用韵也体现了一定的体系规律,这也说明,《诗经》是由周王朝统一规划,经过太师、乐工的整理,协比音律,最后编纂而成的。 (三)关于“删诗”: “删诗”是指孔子删诗。 司马迁认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班固认为:“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列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 从唐代开始,孔子删诗说被人怀疑,唐孔颖达,宋朱熹都对此说提出异议。 孔子删诗提出异议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二,在《论语》中,孔子只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而从未提到删诗的事情。相反,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提到“诗三百”,口吻极尽推崇之气,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证明孔子没有删诗,他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反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乐工所奏十五国风及雅、颂的分类、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这说明在季札观乐时,《诗三百》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学诗,无以言。”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诗经》的分类: 《毛诗序》说:“诗有六义。” 《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风、雅、颂是指“诗”的分类, 赋、比、兴是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孔颖达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毛诗正义》) 郑樵说:“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乐府总序》) 郑樵又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六经奥论》) (一)风: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风”,就是地方曲调,土风歌谣,是各地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民歌。 《诗经》有十五国风,其中有诸候国名,也有地域名,是十五个不同区域的民间乐歌,共计一百六十篇。 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 (二)雅: 《左传》说:“天子之乐曰雅。”(《昭公二十年》) 朱熹说:“雅,正也,正乐之歌也。” “雅”与“夏”古字通用,周人称王畿(镐京一带)之地为“夏”,所以,“雅”为王畿一带的音乐。王畿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周人以王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