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百年建筑折射的大学精神.docVIP

河南大学百年建筑折射的大学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大学百年建筑折射的大学精神   编者按:当今时代,改革发展大潮汹涌澎湃、激荡人心。于是,在很多人心中,城市建筑的拆除重建就是昂扬向上的显著特征。大学校园也不例外,老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现代化校园中的古朴和雅致总是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厚重。大学精神的传承并不仅限于知识传播,还有内在延续,如名师的行迹和校园建筑的文化,都是继承大学精神传统的组成部分。本期《文化》意欲通过对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和河大精神的关系梳理,让人们理解大学校园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和精神。      1912年,河南大学在河南贡院旧址上创办,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先河。   自1915年起,河南大学设计建造了一组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称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万平方米,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500米的中轴线,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有六号楼、七号楼和12座分布整齐的斋房,以及清代改建、重修的河南贡院碑。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其风格既保持了明清以来优秀民族建筑的样式,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是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至今仍保存完好并继续发挥着育人的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地理学家苏尔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设计师们把对办学理念的探索融进校园建筑物的造型、色彩、线条、符号、图案中,以装饰、彩绘、雕塑、绿化等手段打造了美丽的校园,树立起了浸润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河南大学标牌,成为有别于城市其他建筑和其他高校建筑的独特的地表特征。百年以来,这里是传播真理、唤醒民众的阵地,是探索科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课堂。一批又一批享誉中外的饱学之师如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徐旭生等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从这里走出了邓拓、马可、侯镜如、赵毅敏、袁宝华、王国权、尹达、石璋如、杨廷宝、赵九章、白寿彝、姚雪垠等政界要人、科坛巨匠、学界名流、文坛泰斗。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是培育河南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肥田沃土,积淀了河南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厚重的价值,是河大人的精神家园。河大精神藉此薪火相传,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以升华。   河大精神的范畴涵盖很广,其中校训、校歌是构成大学精神的重要元素。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师生追求完美境界时必须遵循的训诫。上世纪20年代河南大学就提出“明德、至美”的校训,3年后校训被完善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使人达到完善。河南大学校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2002年,河南大学校友、著名作家周而复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起点。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给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弘文化的启示,使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对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校歌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学校师生的灵魂家园,是凝聚思想、催人奋进的号角。《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河南大学流亡办学。由文学院院长嵇文甫作词、教育系教授陈梓北谱曲的《河南大学校歌》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此后一代代河大人高唱校歌,奋发图强,传承河大精神,创造出辉煌的业绩。2002年,河南大学校友将《河南大学校歌》镌刻在巨石之上,安放在近代建筑群中轴线东侧花园。每当正午和夕阳西下时,花园里的柱形喇叭就会传出《河南大学校歌》雄壮激昂的旋律。视觉、听觉的共同感受使这首校歌已镌刻在河南大学无数学子的心中。   美国著名学者艾伦?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这样描绘自己的母校:“组成芝加哥大学的是一群仿哥特式的建筑物……由于这些殿堂被赋予了先知与圣人的精神,因而有别于其他的处所。如果不计其精神的话,这些殿堂具有与普通房舍相同的许多功能,然而由于信仰之故,它们至今还是圣殿。一旦信仰消逝,先哲与圣人传播的经典成为无稽之谈时,即使房舍中活动不断,圣殿也不再成为殿堂了。它会因此而走向死亡,最多成为一种纪念牌,悠闲的游客将永远不会领略它的内在生命。”艾伦?鲁姆所说的信仰便是存在于校园建筑中的大学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校园建筑才能始终透射着人文之光。确实,近代建筑群是河南大学“先知与圣人”精神的殿堂,它以自身独特、别致、诱人的外部形象向外界传递着各种信息:教育的、艺术的、建筑的、历史的……而核心内容就是河南大学精神,区别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