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细则补充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二○○八年六月 说 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颁布以来, 对指导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细则更加 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更加严谨、准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更加具有权威性,我部科技司委托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编 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其中“节 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由刘燕辉、张播、陈蔚镇、许荷等负责完成;“节 能与能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部分由郎四维、孙敏生、狄洪发、 冯莹莹等负责完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由曾捷、贾苇、史俊等 负责完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由于震平、任民、邵高峰等负 责完成。部科技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宋凌、李宏军参与 了组织管理及编写工作。 此外,在2008年度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评审过程中,许 多专家对编写补充说明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 总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 我们对参与编写的所有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二○○八年六月 目 录 1 总则 1 2 术语 1 3 基本规定 1 4 住宅建筑 (补充说明的条文)2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2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3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3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 4.5 室内环境质量5 5 公共建筑 (补充说明的条文)6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6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6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 5.5 室内环境质量9 附表一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分表补充说明(住宅建筑) 11 附表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分表补充说明(公共建筑) 15 1 总 则 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2 术 语 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 3 基本规定 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 1 4 住宅建筑 (补充说明的条文)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3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 ㎡、多层不高于28 ㎡、中高层不高于24 ㎡、 高层不高于15 ㎡。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即每人平均占有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控制指标,不同历史时期 城市居住区指标有差异,本条标准主要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中小 区级指标上限值。2006 年5 月17 日国务院发布了旨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措 施(简称“国六条”)。“国六条”的实施细则中对于调整住房结构有量化指标,例如: 强调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并把该原则 落实在政府编制的住房建设规划中,同时规定,自2006 年6 月1 日起,凡新审批、新 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 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 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